邱木早在《無人區》的時候,便已感受到了來自于大宇宙意志的神秘力量。
關于兩個世界之間那總會碰撞出來的一點點巧合,黃維、周虞的“電鋸驚魂”萌芽、還有半島的宋康浩……
而這部《東街少年殺人事件》。
簡直與前世楊德昌的那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神似,從敘事結構、鏡頭調動……等方面都有著點楊德昌的味道,當然,它要更加的粗獷、原生、野蠻,但依然給邱木一種如同考古般的驚奇。
畢竟。
那可是楊德昌。
灣灣“新電影”的領軍人之一,他和侯孝賢兩人可謂是直接將灣灣電影拉入了一條充滿著藝術的道路,可謂是影響了灣灣電影幾十年,絕對的大師級人物。
這里,插入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
上世紀80年代,灣灣動蕩,文化寒冬,在一系列的整頓之后,灣灣決定將自己打造成一個有著國際影響力的經濟和文化體。(扯淡體!)
體現在電影上,便在于出臺了輔導金,希望推動灣灣電影向外進發。
對于當初,電影獲得三大電影節兼奧斯卡的認可,無疑是讓灣灣電影得到國際認可的最上策,因此,輔導金全力扶持藝術電影。
新電影的風潮浩浩蕩蕩,也著實在三大取得了豐厚的成效,時至今日,侯孝賢和楊德昌都是TSPDT中華語導演中的最前列。
第一是墨鏡王。
本來呢。
這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但,讓人覺得戲謔荒唐的便是……這一股子藝術風貌似吹得太大,直接把灣灣的電影工業吹垮了,藝術片成了灣灣電影界的主流,商業制作無人問津,不少商業導演都離開了灣灣。
其中。
便包括著李安。
而眾所周知,邁入新世紀之后,商業電影才是主流,垮臺了的灣灣電影在03年全年僅有15部上映作品,票房累計1000萬出頭。
以至于后來侯孝賢本人都不禁感慨,自己的《悲情城市》得獎不是一個好例子,開了一個壞頭。
這下子。
什么有影響力的文化體沒撈到,還坑了自己一把,淪為一個笑話。
大概。
這也算得上是現實版的不作死便不會死的例子吧,大快人心。
站在電影藝術上,邱木非常欣賞楊德昌和侯孝賢,站在電影工業上,邱木對于灣灣的現狀亦覺得很OK。
兩全其美。
咳咳。
正因如此,邱木對于國師那一代導演還是保留著一定尊重的,畢竟,站在新世紀的轉角,也是他們推動了大片時代,至于那些爛片……
只能說,這世上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爛了,該懟的還得懟。
在此,即便是身為文青的邱木也不得不承認,對于一個地區的總體來講,電影工業才是重頭戲。
個人可以藝術,但,對于一個地區,不能完全藝術。
流行大眾才是主流。
當然,藝術也不能缺少,正所謂,兩手都得抓,兩手都得硬!電影具備著工業和藝術的雙重屬性。
對于那些毀三觀、辣眼睛、傷智商的電影,該抵制的還得繼續抵制,不能停。
商業片≠侮辱智商。
“很有意思的一部電影。”
長長呼了一口氣,邱木閉上眼睛,按了按自己的太陽穴,三個半小時的片子,單從感受出發。
這電影還有些小青澀。
但。
著實屬于柏林的這點調調,這點調調怎么說呢,拿推理小說舉個例子,柏林屬于妥妥的社會派。
社會×藝術。
這是柏林的最簡化標簽。
以此為例子,其他兩個大概亦可以分別概括為威尼斯先鋒×藝術,戛納商業×藝術。
而奧斯卡。
大概屬于,美區主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