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丘吉爾所言一樣,“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即是說有奶就是娘。
在緬甸戰場上,英國人也如丘吉爾所言,一開始就制定了“棄緬保印”的戰略。所謂的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只不過是英國人為了延緩日本人的攻擊,將華夏軍隊拖入緬甸,以掩護自己的撤退的借口。
第一次遠征軍出國征戰的最終結果也是如此,英軍一門心思想的就是快速撤回印度,根本沒有半點配合作戰的意思,也全然不顧盟友死活,導致十萬不知深淺的遠征軍將士完全暴露在日本人圍追堵截中。
雖然遠征軍的失敗不僅僅是英國佬單方面造成的,其中也夾雜著情報、路線、環境和指揮方面的諸多因素,但歸根結底七萬多華夏士兵長眠在那片原始叢林中,這是永遠改變不了的事實。
有了這次教訓,老蔣也學聰明了,一邊吃著“國際救濟糧”一邊虛與委蛇穩如老狗,哪能虎了吧唧全聽你白皮鬼佬的忽悠,能保全自身絕對不會再做莽事。
前段時間之所以同意全線反攻,一方面國際同盟以及美國方面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完全是看在廖銘禹他們一路高歌猛進,將日本人趕出了國境線的份上,滇西就剩下騰沖一處敵軍,肯定要痛打落水狗咯。
不然他才不會答應這么快就吹響反攻號角,但就這也是付出了極其慘痛的代價才換來的勝利啊。
而眼下吧,國土光復了,日本人也撤了,在密支那還重創日軍五個師團,幾乎殲滅了六萬多人,該做的不該做的華夏都做了,也差不多得理一理自家的事情了。
史迪威的臉色變得極為難看,他很清楚,東南亞如果沒有華夏人出兵出力是根本沒辦法和日本人抗衡的,再先進的裝備也得有人去使用才能變成殺人利器,否則就是一堆廢鐵,光靠空軍可沒辦法奪回失去的土地。
同樣臉色難看的還有廖銘禹,好不容易打到緬甸,他最不想見到的就是被重新調回國內,這樣前面的所有努力都將化為泡影。
回國能怎么辦呢跟著大部隊混到45年抗戰結束,然后被老蔣調到北方“繳匪”
再然后無非兩條路,要么繼續出工不出力,最后帶著遺憾跟隨老蔣龜縮寶島,要么像孟煩了一樣等到個機會起義歸紅,兩種結局基本一眼望穿。
第一條肯定是否定的,再怎么樣廖銘禹也做不到和自己的同胞刀兵相向,更不可能把系統出來的武器用到同胞身上,那樣他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至于第二條那就有些賭的成分在里面了。
自己的身份已經被系統刻畫得非常國黨化了,起義成功后面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嗎
像他這種級別的國府軍官,歸紅后也不會有什么實權,情況好混個虛職,情況不好給你弄到功德林待兩年找人哭去
就算不求別的一心只為國家統一,蹉蹉跎跎等到那混亂的十年估計也會死的很慘吧,廖銘禹可沒有底氣憑一己之力與大時代相抗衡。
在那個不講道理的歲月說什么都沒用,最好的結果就是提前逃到海外,可自己這幫兄弟怎么辦不見得能活出來幾個吧。
所以唯一的辦法還是只能留在東南亞謀求生路,只有靠著系統的優勢做大做強才不懼任何外力影響,或許還能與新華夏相輔相成抵御外敵。
畫面一轉,驚心動魄的會議仍在繼續,陳誠所說的基本決定了在場所有部隊的走向,那位小心眼元首的脾氣誰都清楚,到時候肯定又是一大波人事調動,想獨善其身幾乎沒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