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緬甸氣候又逐漸變得潮濕多雨,特別是南部沿海地區,雨水逐漸豐沛起來,不過好在還沒到雨季,現在的天氣更多是兩天下雨三天晴,整體來講對部隊行軍打仗的影響不算太大。
只不過今年的緬甸南部三省注定不太平,日軍因為舍不得丟棄手里的土地,在此增派集結了四個師團與兩個混成旅團,還有一些二線守備大隊,總計約近十萬人的部隊,還有數艘驅逐艦、護衛艦以及利根號巡洋艦,停靠在仰光海港充當海基炮壘。
寺內壽一原本是不打算死守的,他覺得這樣做的代價實在太大,應該把現有的軍事力量撤出緬甸那塊戰爭泥潭,以保護東南亞資源更加豐富的馬來半島和印尼地區。
畢竟華夏遠征軍缺乏海上遠渡能力,想從緬甸攻入馬來西亞只能通過那狹窄的半島咽喉克拉地峽,而那里又是崇山峻嶺,大片的原始叢林對于軍隊行動非常不便,只需要遏守克拉地峽那華夏人短期就沒有辦法。
美英的艦隊在緬甸安達曼海地區的力量并不強,根本沒有大型軍艦在此,就算用運輸艇運送華夏士兵,那也是及其困難的一件事情,搞不好還會栽在日本海軍的手上。
寺內壽一的想法就是拖,多拖一天是一天,在與敵人消耗的同時盡可能保存自身實力,以求出現新的戰機再進行反擊。
因為他已經明白帝國基本到了垂暮之年,國內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嚴峻,連番的轟炸讓平民百姓流離失所,他們都快吃不上飯了,被餓死炸死的人比比皆是,還要勒緊褲腰帶支持國家軍工建設,現在的暮景殘光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可惜日軍大本營并不愿意接受這一方案,更不想承認失敗,他們認為如果都掉緬甸,更會加劇太平洋戰場的頹勢,讓美軍和華夏人形成四面包圍的局面,屆時才是真的無力回天。
很多不清醒的高層軍官還激進上言,要與敵人在仰光進行決戰,決不能辱沒了武士道精神的初衷,更不可能直接放棄已經經營許久的緬甸土地。
他們或許覺得,靠陸軍和海軍大炮的配合,不說能擊敗勢頭正盛的華夏遠征軍,但守住緬甸南部還是綽綽有余,只要能堅持三個月,對方的后勤補給自然會不攻自破,屆時可能還有反攻之機。
寺內壽一這個老鬼子倒也不傻,派遣利根號等艦艇的目的除了增加仰光的遠程火力以外,在最后關頭如果實在是無法挽回的話,也能通過船只艦艇讓剩下的士兵撤走,好歹不至于全軍覆沒。
但這個計劃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進行的,他也不會對外說派海軍過去支援是為了給陸軍留后路,日本人的瘋狂和自負是不允許他們未戰先怯,沒打就想著怎么撤退,這種想法要是被大本營知道那都是要上軍事法庭的。
目前時任緬甸方面軍司令官的是號稱機器人的木村兵太郎,他也是極力要求與華夏人決戰死磕到底的軍官之一。
這個家伙也是東條英機的三女干四愚之一,機器人的稱號也并非夸贊,而是調侃他就像一臺機器一樣只知道機械地執行命令,卻不管這樣做會造成的后果,也毫無任何主見。
鑒于大環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