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日軍在德林達依戰役中潰逃下來的近十萬人化整為零,一股腦全鉆進了克拉地峽的普吉山脈之中,試圖步行穿越抵達馬來西亞。
普吉山脈與胬山山脈首尾相連,中間只有一塊百來十平方公里的盆地,后面的胬山更是從北到南直接貫通整個地峽,橫跨面積極大,在這樣的環境行軍難度可想而知。
不過這已經不是遠征軍該考慮的范圍了,眼看日軍踏上“山路征程”,方敬堯打算不再理會,眼下89軍的任務是駐守德林達依地區,防御暹緬邊境線,沒必要再投入兵力陷入無休止的追擊戰中。
很快總指揮部的調令便下達到各部隊,88軍返回黑河根據地接受新一輪的整編,90調往仰光,同時協防伊洛瓦底省,并為組建新的登陸部隊編制做準備。
除了三個主力軍,二線部隊也迎來整編與擴張,從征兵隊伍、滇西方向流竄過來的國軍殘部,再到緬甸收攏的各地方民間抵抗組織,預備軍的人數第一次來到了20萬。
所有人基本都接受了新兵訓練營為期三個月的訓練,他們沒有固定番號,最高以師級為單位,分為補充師與整備師,但是編制上比較混亂臃腫。
像留守緬甸北部的整備師隊伍,本質上受黑河總指揮部管轄,一個師麾下可能就有八九個團,但師部卻沒有師長參謀長這一級職務人員,只設立了臨時聯絡部,由聯絡官傳達上峰作戰任務。
補充師亦是如此,跟隨后勤隊伍行動,受后勤部管轄,隨時準備支援或者補充編制出現損失的一線部隊,同樣由聯絡官臨時指揮部隊,但聯絡官沒有實權管理權,只是傳達、安排任務細分。
現在廖銘禹直接下令取締了以往的聯絡部,所有非三大主力軍的二線部隊以團級為單位重新整編,按特性與任務劃分大體分為整備兵團、建設兵團和后勤運輸兵團,由阿譯為后勤總部長作為主官,與指揮參謀部的邢福全、后勤運輸部的趙公明共同負責管理。
其中,整備兵團共計十萬人,擁有50個團級作戰單位,主要負責地方治安管理,以及北部邊境接壤的駐防任務,另外隨時隨地準備接受調令,為一線部隊進行兵源補充。
運輸兵團與建設兵團各五萬人,顧名思義主要負責前線部隊開路搭橋、運輸物資等工作,涵蓋了工兵與運輸隊的所有任務,必要時仍然可以為補充進作戰部隊。
在這段相對平靜的時間里,緬甸境內的遠征軍迎來了段短暫的安寧,各部隊除了日常的訓練,就是開始接收各種新式裝備,全軍逐步淘汰栓動與半自動武器,以新式改進型stg44突擊步槍代替m1加蘭德成為普通士兵手里的單兵武器。
另外還有以stg44為藍本設計制造,發射9毫米手槍彈的新款沖鋒槍,無論從重量、精度、后坐力還是耐用性都比湯姆遜沖鋒槍強上不少。
時間慢慢來到7月中旬,在16號這天,遠在萬里之外的大洋彼岸,由奧本海默主導的曼哈頓計劃獲得了成功,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利堅的阿拉莫戈多的沙漠中爆炸。
它的威力相當于2.2萬噸tnt炸藥,爆炸瞬間產生的高溫可以將鐵塔熔化成氣體,它的沖擊波可以殺死半徑1600米內的所有生物,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震驚和恐懼的事件。
不過這次實驗被美國政府高度保密,很快,在政府與軍方的悄然運作下,三顆同期制造的秘密武器被送到了西太平洋的某個軍事基地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