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博福斯75山炮啊。”
記得這款炮在國府軍隊中也有列裝,虞嘯卿的炮團里就有幾門。
廖銘禹的心里喜憂參半,雖然與他期待的東西相差甚遠,但這款火炮也有它的獨到之處。
“叮……國府內部當年引進的是M1922型,而這次抽取到的是博福斯公司經過改進后的24倍徑M1934型。與原型相比加大了倍徑使得其射程增加,同時精度上也略有提升。
采用分裝式供彈,最大射程10.2公里,最高射速20發/分鐘。整重800公斤,兌換單價:300積分”
廖銘禹點頭表示了解,以前在雜志上看到過這款山炮的介紹,作為抗戰前期國府軍隊的主要支援型武器,在華夏戰場上極具傳奇色彩,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山地火炮之一。
相比于常規野戰炮或則加農炮,山炮通常采用輕量化設計,具有較大的仰角,可以分解成好幾個零件組,以方便于后勤運輸。
這款炮的最大的特點就是精度高,射程較遠,雖然采用分裝式裝填,但用最大裝藥發射時能達到10公里的射程。
要知道日軍的41式山炮最大射程才6公里左右,博福斯1934式在射程上都快趕上同口徑的野戰炮了。
而且這貨作為山地火炮精度卻高得嚇人,相比一向精度較佳的日式41式山炮的精度還要高50%以上,在經驗豐富的炮兵手里能打出直瞄炮的準確度來,簡直堪稱山炮里的狙擊步槍。
雖然比起一般山炮來說噸位算是比較重的了,但是博福斯卻可以很快的拆卸成八到十個部分,由騾馬快速運走,機動性很高,非常適合地形復雜、交通落后的滇西戰場。
像這種射程遠、精度高、又便于運輸的75mm口徑火炮,完全可以承擔團級支援火力的一切重任。
超高的精度下即使訓練不足的炮兵也可以使用這種火炮發揮不錯的命中率,這下三個主力團炮兵營的武器算是有著落了。
唯一不足的是這種炮畢竟只是山炮,從威力上跟其他重炮比起來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無法擔負起大規模的掩護和支援任務。
但作為團級炮兵武器已經綽綽有余了,大規模炮戰有105跟155,倒不需要它操心。
廖銘禹想了想繼續決定先把炮兵部隊完善好,除了團級炮兵營,師一級的重炮支援火力也得要增加一些了。
現在有錢了終于可以甩開膀子造了,索性先兌換了36門博福斯山炮,還有12門105榴彈炮和4門155榴彈炮,再加上18門德制PAK37戰防炮,這戰防炮是打南天門時偶然解鎖的一款武器,用來稍許彌補一下部隊直瞄武器的不足。
這樣一來師屬炮兵團就擁有了24門105口徑和12門155口徑榴彈炮,在重火力上完全碾壓日軍一個炮兵聯隊。
三個團屬炮兵營也分別有12門75口徑山炮和6門37戰防炮,再加上每個連營級的各式迫擊炮,火力配置已堪稱完美。
下一步就要加大炮兵們的訓練和輜重部隊的提升了,這也是一開始廖銘禹要擴建運輸團和工兵團的主要原因。
火力是上去了后勤運輸力也得跟上啊,不然在這多山多樹的滇西與緬甸還真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