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紀律上與二團相差甚遠,雖有些自由散漫,但他們敢打敢拼,敢以小博大,最終屢創奇跡成為全師的實力擔當。
而三團的情況卻要復雜得多,陳繼澤、洪木、李杰……當初這批被上峰當做包袱和刺頭而扔過來的年輕軍官,卻在川軍團展示出了不一樣的風采。
要說傷亡,三團可以說是廖銘禹手下最大的一支部隊,基本上承擔了一切臟活累活,在裝備和素質都不如別人時仍然扛在第一線,隊伍也被打光過數次。直到現在,那批三十多人的軍官教導隊只剩下陳繼澤為首的寥寥數人。
可即使是這樣,他們也從未表示過半分不滿與膽怯,反而每次倒下之后最終又破繭重生,陳繼澤永遠都是身先士卒,以他的行動作為榜樣激勵全團戰士勇往直前。
長官都敢拼命,那底下的士兵還會慫嗎?所以三團的兵不怕犧牲、無所畏懼,就算明知一死也絕不后退,哪怕用生命去奠定勝利也在所不惜。
或許是因為愧疚和虧欠,現在廖銘禹對三團或多或少有些偏袒,裝甲部隊劃給了三團,后勤物資也優先配給,新到了好的裝備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們。
不過這也使得三團的戰斗力成倍增長,成為正面進攻端令敵人感到最恐怖的存在。
總的來說,三個主力團代表了三位團長各自的性格。
龍文章狠辣、一團就像一把無往不利的尖刀,經驗豐富的他們擅長打穿插、奇襲以及伏擊戰,叢林中更顯得如魚得水。
邢福全穩健,二團則是不動如山的盾牌,陣地戰、防御戰是他們的舞臺,在炮兵的配合下更能如虎添翼,就如同一面堅硬如鐵的盾牌,讓敵人抓不住任何破綻。
陳繼澤勇猛,說到三團、進攻才是他們的主旋律,遭遇戰、攻堅戰、長途奔襲樣樣精通,也是全師唯一一支逐漸向機械化轉換的部隊,就如同一柄所向睥睨的大錘直擊敵人面門,砸碎一切敢于攔在身前的人與物。
按照他們不同的特性,后面作戰安排和裝備配置也要做出一些變動調整,這樣才能發揮出各支部隊的最大戰斗力。
當廖銘禹邊走邊思索間,正巧碰到了從另一個方向走來的方敬堯。
“誒方兄,這是要去哪?我有點事要跟你商量商量。”
“哎呀,參座,我也有事找你呢!走,去里面講。”
“啊?”
廖銘禹一臉茫然,還不等出聲詢問,方敬堯便一把抓住他的手臂往屋里走去。
兩人急匆匆地走進了屋內,房間里還有一人,正是許久不見的鷹鉤鼻阿貴,
“你別急,到底出了什么事?”廖銘禹忙問道,按方敬堯的性格如果不是出了什么大事斷然不會如此急切。
方敬堯趕緊關上了房門,眉頭緊蹙,一張臉上寫滿了憂愁。
“廖兄,我們南洋自救軍在暹羅出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