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印軍的反攻就此拉開序幕,擔任主攻任務的是華夏駐印軍新1軍,下轄孫立人指揮的新38師和廖耀湘指揮新22師,總兵力到達近三萬五千人。
還配屬了英軍第36師各一部和第77旅,以及美軍第10航空隊一部。
就在24號清晨,作為先頭部隊的新38師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在占領新平洋機場后隨即進入胡康河谷,在拉家蘇,于邦,臨干一線展開陣地。
日本緬北方面軍發現華夏軍隊入緬后立即調整部署,飯田祥二郎命33師團大部防守密支那,以31師團主力向前線增援,與駐印軍交戰于胡康河谷地區。
胡康河谷在緬語為“魔鬼居住的地方”,由達羅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組成,這塊低洼地區與野人山相鄰,是印度進入緬甸的必經之路。
這個地區境內有大龍、塔奈、大宛、大洛四條大河和無數溪流縱橫交錯流經其間,奔騰咆哮,流速甚急。
該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地面泥濘濕熱,瘴氣彌漫,毒蟲孳生,人煙稀少,一年只有雨、旱兩季。
雨季時山洪暴發,平原低地盡成澤國,而旱季時河水較淺,有些河段甚至可以徒涉。河谷兩岸都是群山峻嶺,山勢陡峭,懸崖絕壁,難以攀登。
遠在幾百公里外的廖銘禹也時刻關注著這個方向的戰況走向,按歷史來看駐印軍除了在胡康河谷有點被動,其他基本是一路高歌猛進,幾個月的功夫就將緬北的小鬼子打得丟盔棄甲,與孫將軍交戰的18師團更是被揍得潰不成軍,幾近全軍覆沒。
但這一次18師團陰差陽錯的被調到滇西最終栽在了廖銘禹手里,而本應該防御緬甸中北部和暹羅的31、33師團卻挑起了大梁,直接與駐印軍掐在了一起。
兩個師團加上15軍直屬部隊,整個緬北的防御兵力到達了六萬之巨。
所以這也是史迪威通過史密斯請求廖銘禹出兵的原因之一,畢竟進入緬甸的除了駐印軍也就只有榮譽第三師這支部隊了。
要是三師向密支那發起進攻,那么就能與駐印軍形成南北鉗型攻勢,對于接下來的戰局將會有決定性的幫助。
不過廖銘禹對此到不著急,雖然說日軍在兵力上具有近兩倍的優勢,但光論戰斗力的話,這兩個師團與18師團可就差遠了。
再說史密斯答應的那批物資還沒到位,現在可不是急于出手的時候。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駐印軍方面因誤判日軍真實兵力,以為胡康河谷地區的日軍還如新平洋那里的小股部隊一樣,致使112團過于深入敵方縱深。
日軍隨即集中了31師團兩大主力聯隊于中路于邦,趁其不備反將孤軍深入的他們包圍在此。
沒有重炮支援,連團屬迫炮連亦未跟著行動,深陷敵圍的112團情況非常糟糕,只能不斷向高層呼救企圖得到支援。
眼看自己的軍隊被圍,孫立人這還能坐得住?他立即調集部隊準備出兵,同時向盟軍提出了保證自己軍需物資的運輸要求。
但讓人失望的是,史迪威的參謀長波特納不同意救援行動,他認為補給困難作用有限,雙方為了這事爭執不下。
在此期間31師團麾下138聯隊發動了五六次進攻,但無一例外全部都被擊退,占盡兵力火力優勢的日本人竟始終未能攻克112團的陣地。
日本人不得不加大攻擊力度,雖然駐印軍沒有第一時間派出支援部隊,但美國人的飛機卻明天都會在于邦盤旋,只要小鬼子進攻他們就會立馬俯沖攻擊,掩護防守的士兵們。
這種情況下日軍只能放緩白天的進攻力度,等到了晚上再實施夜襲行動,
可顯然112團早已坐足了準備,團長肖宏光更是在日軍必經之地設下埋伏,生動形象地給對方上了節免費教育課。
這一晚上112團斬獲無數,鬼子除了丟下一地尸體外沒有得到任何作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