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三天了,200師怎么還在萊別山?我送過去的坦克維修組難道一點作用都沒起?”
畹町前沿指揮部里,廖銘禹重重地把一封電報拍在桌子上,冰冷的眼神緊盯著師部這幾個作戰參謀。
眼看那道凌厲的目光掃過來,眾人皆是其中一個中尉硬著頭皮講道:“參座,T26車組經常拋錨,…主要還是發動機與內部零件老化,那幾個盟軍維修人員對這個問題也無能為力。而且萊別山附近還有一些零星日軍,他們經常搞偷襲伏擊……”
200師雖然擁有不少輪式卡車,但步兵也不敢丟了坦克自己先跑,自從進入緬甸后T26的毛病就一直沒斷過,修好了這輛壞那輛,沒走兩步另一輛又出問題了。
而且從畹町一直到臘戍這段距離上還有不少日軍據點沒來得及清理,特別是萊別山這塊必經之路上更是數不勝數,當時一團為了能快速隱蔽行軍幾乎都是化整為零穿插,根本沒過多理會這些小鬼子。
但龐大的200師就不一樣了,他們早就被日軍盯上,雖然對方沒辦法正面與之抗衡,但背地里打打伏擊放放血還是輕而易舉的。
聽到這些廖銘禹也是一陣頭疼,看來還是小看緬甸戰場對裝甲部隊的影響了啊。
的確…這款三十年代初期的坦克至今來到華夏已有十年的光景了,本身性能還是挺不錯的,但架不住國府軍隊的粗糙對待,長期保養維護的不到位也使得其使用壽命大打折扣。
再加上東南亞惡劣潮濕的氣候環境,對于這款二戰前的坦克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這也是T26故障頻發的原因之一。
說白了到了一定年限發動機都需要大修和維護,而在戰場上哪里有時間去搞那些?只能先用應急的方法渡過難關再說。
200師的人甚至用裝甲車和卡車在前面拖拽,但這樣的還是拖慢了整個隊伍,再加上日軍的襲擾,部隊完全是在以龜速前進。
廖銘禹陰沉著一張臉沒有說話,他手底下還壓著另一張紙,那是龍文章從發來的求援電報。
對于一團死守臘戍的計劃師部參謀們褒貶不一,有些覺得既然隊伍的彈藥已經告罄,自身后援又不能及事到位,不如趁現在毀掉物資撤出臘戍,以保全部隊不出現重大損失。
還有些人則認為臘戍作為緬北重鎮,鐵路、公路兩交相通,本身就是一個交通要地,其地理位置格外重要。
如今一團占得先機,勢必要想盡一切辦法死守臘戍,等待后續部隊的到來,這樣整個戰局才能打開,否則進入緬甸的主力部隊都將受到兩面夾擊的風險。
兩撥人為此爭論不休,其實廖銘禹也更傾向于第二個意見,畢竟就這么放棄才攻下來的地盤,那以后再想要再打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要是一般都地方也就罷了,存人失地的道理他還是懂,但臘戍的位置太重要了,重要到哪怕是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得將它牢牢控制在手里。
如果被小鬼子53師團重新奪取,這里完全就變成了他們繼續北上的橋頭堡,后方的物資可以通過鐵路快速運到臘戍,小鬼子進可攻退可守,最主要的它遏制了部隊繼續南下的咽喉,這絕對是讓人不能接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