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中旬,反攻戰役打到現在,整個緬北日軍幾乎與緬中分離,南北之間難以呼應,唯一只剩下一條與曼德勒相連的鐵軌線路。
目前駐印軍、遠征軍與廖銘禹呈三路夾擊之勢,從戰略態勢上看密支那已深陷重圍,若得不到支援很有可能會被逐步吞噬。
但日軍還抱著僥幸心理妄圖重奪主動權,他們倒也果斷,半點沒猶豫全面放棄印緬邊境與華夏滇西的地盤,轉而在密支那、孟拱、韋茂等地重新集結起大軍,準備在這里與敵人決一死戰。
從曼德勒過來的第二師團也通過鐵路抵達密支那,同時帶來了大量物資補給,飯田祥二郎這才松了口氣,第二師團的到來多少讓局勢得到了一些緩解。
第二師團號稱是日本常設師團里戰力前三的存在,原本屬于關東軍的戰斗序列,當年九一八事變,正是這支部隊率先攻入了北大營。隨后占領了沈陽、哈爾濱等地,多門二郎、岡村寧次都曾擔任過這支部隊的師團長。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第二師團被調往瓜達爾卡納爾島,參加了殘酷的瓜島爭奪戰,與美軍打了半年多,整個師團幾乎被打殘,無奈撤回東南亞進行補充修整,最終編入緬甸方面軍。
如今的第二師團大多都是新兵和二線部隊進行重組的,光以兵員素質來看與早期存在了巨大差距,名頭雖大但已是今非昔比。
日本緬甸方面軍也意識到了這次情況的險峻程度,方面軍司令長官木村兵太郎當即下達了向北部增兵的作戰命令,除了第二師團以及被擋在臘戍的53師團以外,再派出獨立混成第24旅團沿鐵路線北上,企圖將密支那打造成一個難以逾越的要塞。
小日本的性格就是這么軸,只要還有人我就跟你死扛到底,武器裝備有差距那我就用“精神”打敗你,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戰斗意志在各國軍隊中也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密支那會戰已無可避免,盟軍高層立馬開始商討作戰計劃,還是由孫立人帶領新編第1軍擔任主攻,廖耀湘新6軍為右翼,美軍5307支隊從左翼協同作戰。陸航飛行隊則在公路及鐵路沿線進行轟炸,破壞日軍的補給線和后續支援。
史迪威十分擔心戰役進程,如果拖得太久日軍北上增援到位,那么密支那就會成為緬北的“絞肉機”,不斷吞噬各路大軍的生命。
史迪威一心想擊潰緬甸日軍一雪前恥,長期性拉鋸戰肯定與他制定的六月收復緬北計劃不符,因此他多次向滇西方面提出盡快配合反攻的要求,并且還讓元首給他滇西遠征軍的指揮權。
元首是什么人?把兵權看得比命根子還重要豈能輕易交給你?
第一次入緬作戰就是為了彰顯誠意才把十萬遠征軍的指揮權給了你小子,結果呢?
雖然作戰失敗大家都有原因,但這也不免讓元首越發的不信任史迪威,特別是三番五次和他站在對立面,要不是看在美國的面子上早他媽收拾你了,還能容忍你小子天天一口一個“花生米”叫著?
除此之外元首還特意致電71軍與第2軍,朝督暮責般叮囑虞嘯卿一定要保全隊伍,切不可莽撞行事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虞嘯卿心里那叫一個高興,這可是元首大人第一次親自聯系他,對他而言可代表著不一樣的概念啊。
于是乎虞嘯卿便一本正經的執行著元首的命令,降低行軍速度,步步為營緩慢向韋茂地區推進。
看著滇西過來那兩個軍進展緩慢不說,還有意無意地拖延行軍時間,這可把史迪威氣得是火冒三丈,大聲詛咒著花生米不得好死。
眼見是指望不上這群人,史迪威又把主意打在了南面的廖銘禹身上,一份態度十分強硬的電報便發到了南坎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