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道教”復興的關鍵節點,就在“俞岱巖”身上,張三豐瞬間作了一個決定,但這個決定也影響著大徒弟宋遠橋,所以這事還得緩緩。一來岱巖還需要繼續發掘更多的潛力,二來也需要為岱巖布勢。
由于莫連山剛剛恢復經脈,還沒正式開始積攢內力,音律大道的傳播還不是時候,所以這次大家碰面時莫連山就沒多說什么。莫連山考慮的是怎么和師傅以及師兄弟們解釋自己練鎮岳決內功的事。
后來一想,現在說出來一門新功法,還真不是時候,多說無益。還是等以后推脫到從道藏中領悟。
張三豐叮囑三弟子繼續參研音律與道經的聯系后,繼續閉關了。在張三豐想來,等幾年后,不但自己的太極功完善,岱巖的音律與道經結合估計也有更多成果,那時便是武當大興、道教大興的時候!
回到南巖宮后,莫連山開始修煉鎮岳決。在上一個世界里練了三十多年的內功,重新修煉一遍時,莫連山有了新的想法。
在《皇帝內經*五音五味篇》里還介紹了五音療法的原理,莫連山深入了解到人體五臟和五音的聯系,結合中醫里五臟和五行的知識,而五行相生的原理又能指導內力的修行。
在皇帝內經中,介紹道,五音,即角、徵、宮、商、羽,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并與人的五臟和五種情志相連。
如商調式樂曲,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
羽調式音樂,凄切哀怨,蒼涼柔潤,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腎;
角調式樂曲,朝氣蓬勃,生機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
徵調式樂曲,熱烈歡快、活潑輕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
宮調式樂曲,悠揚沉靜、淳厚莊重,有如“土“般寬厚結實,可入脾。
“五音療法“就是根據5種調式音樂的特性與五臟五行的關系來選擇曲目,以調和情志,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達到保持機體氣機動態平衡、維護人體健康的目的。
而莫連山更進一步,利用五行相生的原理,來促進內力的壯大。
是以,莫連山決定大膽嘗試,先選出五首分別以“宮、商、角、徵、羽”為主調的樂曲,而這五音對應著“土、金、木、火、水”,再對應著“脾、肺、肝、心、腎”,以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五行相生原理,排列出“商、羽、角、徵、宮”五種樂曲。然后只需要按這順序循環演奏這五種樂曲即可達到壯大內力的作用。
如果一首曲子表達的意境,嚴格按照這個順序來,那一定是神作,效果震撼。
既先高亢悲壯、鏗鏘雄偉,并將“肺”的特性融入,比如長音下引亢高歌,內容如對抗侵略、前赴后繼。
再凄涼哀怨、蒼涼柔潤,此時的內容可能是戰爭失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等等。
再然后,希望的火種點燃,直到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此時勝利的曙光到來,希望照亮前路。
繼而,成功后,新的事務建立,熱烈歡快、活潑輕松。
最后,歸于平靜,悠揚沉靜、淳厚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