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曾國藩的用人原則,莫連山回頭再看三國時曹操等人的用人術,多少就能發現奧妙。
再回看曹操。
“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奪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奪人才。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稗闔,軍事較量。也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曹操知人善任,寬宏大度,講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選賢任能,使用得當,為后來取得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求才不拘一格,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賢令,甚至提出對那些“貴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各州郡長官,名舉所知,勿有所遺。
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寬的,所以他招納的人才也特別多。
被他稱為“張良”的荀彧以及才華出眾的郭嘉都先后從袁紹那里投奔他。
跟楊奉作戰時,他得了徐晃。
攻打徐州,他從被俘人員中挑選了張遼。
在官渡之戰中,把張部弄到手。
這些人都為曹操出謀獻策,立了大功,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干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賢,因賢求賢反映了曹操重視人才的思想。
禮賢下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別人理解、尊重,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在這方面的要求都很看重。
官渡之戰時,袁紹70萬大軍與曹操7萬人馬對峙官渡,兩個月后,曹操軍力漸乏,糧食不足,陷入進退不能的困境正在憂愁不已時,袁紹手下的謀士許儀深夜來訪,曹操喜出望外,連衣服、鞋子都沒穿好。跌足出迎,遠遠望見許枚,就撫掌大笑,然后攜手共入,并先拜于地。
許枚本來是在袁紹處受了委屈才連夜投奔曹操的,心中還憂慮曹操是否能“收錄”自己,今見曹操以大禮相待,深受感動,遂向曹操獻上火燒袁軍糧食的計策。
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為統一北方莫定了基礎。
不計個人恩怨,官渡之戰后,清理戰場時繳獲一批信件,皆是,曹中有人暗通袁紹之信.這些人心里終日惴惴不安,而有謀士建議“可逐一點名,收而殺之”。
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對這批書信,命盡焚之,更不再問。
這種明智的做法,使那些與袁紹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愿意為,操盡忠效命。
曹操善于用真情招攬賢才為己所用,曹操兩哭典韋,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操在用人上講究民主,讓部下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后看有沒有跟自己的觀點相符的,他從不先拋出自己的觀點,以免束綺部下的思想。
每次戰爭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廣益,操每當對軍國大事作出決策時都要征求部下的意見。
這是他的事業所以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這位進步政治家的積極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