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寒暄客套是禮貌,但寒暄多了不免有些變味。
算是打過簡單的心理預防針后阮沭則是開門見山的問道:“我想跟您聊一下您的兒子蘇旗,昨天晚上蘇旗和您在一起嗎?”
在聽到兒子的名字時蘇淮山的心明顯咯噔了一下,眉毛微微的上揚,從微表情心理學中來看,眉毛微微的上揚是恐懼、擔憂和憂慮的表現。
蘇淮山心理覺得很是詫異為什么蘇旗會和刑偵隊扯上關系,在疑惑的同時也不免為兒子感到擔心。
“阮隊你這話是什么意思,蘇旗是犯什么事了嗎?”
“請您先回答我的問題。”
阮沭并沒有松口,目前他來蘇淮山這頂多算是走訪調查,連刑事傳訊都算不上。
要是一開口就和人家說“你兒子死了,配合我們調查一下”那接下去還問個屁,就剩下回答家屬那無休止的問題了。
蘇淮山見阮沭目前并不打算多解釋的模樣就將心理的疑惑暫時壓了下去。
倒不是心多大,而是他相信蘇旗,這孩子雖然和他不怎么親近,但為人處世方面卻是非善的和善。
很難相信他會和別人起什么矛盾惹上刑偵隊,就算是有什么關系想來也是被牽連的。
“昨晚我們在家一起吃的飯,吃完飯后這孩子就說要去找明天一起去田徑隊參觀的同學,晚上住在他家,好方便明天一起出門。”
阮沭問道:“那您還記得他出門的時候大概是幾點嗎?”
蘇淮山非常肯定的說道:“七點。”
“記得這么清楚?”
如果不是在那個時間點發生了特殊的事情外人一向對時間的概念會比較模糊,而蘇淮山卻是斬釘截鐵的說出了七點不免讓阮沭覺得有些奇怪。
“他出門的時候電視上正好新聞聯播的前奏樂,我個人的習慣只要飯局一般都是要看新聞聯播的。”
阮沭一挑眉,表示自己了解了,這老一輩的好像都對新聞聯播非常的關注,有的守時程度堪比準點到廣場舞報道準備跳舞的大媽。
所以這個解釋他是可以接受的,畢竟自個老爹也是那種準點守著新聞聯播的人。
“你知道他去找哪個同學嗎?”
“曾一凡,他們倆是從初中就認識的同學,關系一直都很好。”
阮沭在筆記本上記下曾一凡的名字:“據我們了解蘇旗是高二下學期才轉到三中的,都在一個學校待了這么久了突然給孩子轉學是因為什么?不怕因為環境的變換難以適應影響學習嗎?”
“三中對于體育生這一方面會比較重視,蘇旗又一直想走運動員的路,而且他從小到大獨立性很強,文化課成績也還不錯,在和兩邊學校商量過后才決定轉學的。”
也的確是,臨城這么多所高中里也唯有三中會對體育比較重視,而且給市級田徑隊輸送了不少的人,其中也不乏有后期進入國家隊的,如果蘇旗想要走運動員這條路選擇轉學到三中倒也無可厚非。
“除了曾一凡外您還知道蘇旗和誰關系比較要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