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麗驚喜的拿起來翻看。不是她多愛學習,實在是她太想知道現在是哪一年了,七十年代一直實行吃大鍋飯,所以普通民眾的日子比較苦。但是78年改革開放后,機會就遍地都是了。到時候戶籍啊,籍貫啊,管得也沒有那么嚴了。她和房家兄弟就不用守著這些田地苦哈哈的刨食了。
報紙的日期還比較新,亞麗仔細看了看。現在應該是77年8月份的樣子,具體是哪一天看不出來。
“還好還好,就一年時間了。”亞麗有點開心。房家兄弟也不是安于現狀的人。一直窩在這個山坳里,估計他們也沒心情談情說愛。
雜志里還夾了一支中華牌鉛筆和橡皮擦。報紙里也包了一本便箋紙。亞麗高興的拿出來,分類放到房間唯一的桌子上。
敲門聲響起,亞麗抬頭一看。應該是房大,相處久了,她也能大概分清楚兩兄弟了。房二可不會這么有禮貌的敲門,見到房門敞著,肯定會自己大步走進來。
“房大哥。”亞麗喊了一聲,因為高興,她的臉色掛著甜甜的笑容,和最開始來到這里滿臉怨毒的樣子大相徑庭。
“這是你拿回來的嗎?謝謝。”亞麗高興的翻看著報紙,了解一下現在的政策,至少可以掌握一點先機,過得更好一些。
房大笑得有些靦腆:“我去幫知青點挑了幾天水,他們送我的。”
“還有紙和筆呢”亞麗看了看桌上雜志的征稿啟示,突然有了一個致富的主意。要知道,七八十年代,特別是改革開放前后,我們國家的文學氣息是非常濃厚的,而且文風也很開放,包容。這個時代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家。
這個時候做生意還有投機倒把的嫌疑。但是稿費卻是最正當的收入。
作為經歷好多世界的亞麗,文筆也許不行,但是絕不缺思維和想象。她也不想成為文豪,就想掙點零花錢而已。這么想著,亞麗也付之行動,認真研究起房大抱回來的雜志。
夏日的午后還有點熱,亞麗坐在窗口看雜志,汗水慢慢的滲了出來。不知道何時房大拿了一把蒲扇,坐在她旁邊幫她輕輕扇著......
亞麗就是這點好,只要想做什么事,就會沉下心去嘗試。她研究了一下這些雜志,除了又紅又專的文章,還有一些外文小故事,一些類似于雞湯的小文章。
亞麗搜刮著記憶,還真的找出許多后世網絡關于雞湯的文章。稍微加工一下,還挺有那味道的。
連續幾天,亞麗也不下河去抓魚摸青蛙了,空閑時候就在屋子里奮筆疾書。
房大房二看報紙雜志都不行,也不知道她在干什么,不過他們雖然看不懂,但是非常尊重亞麗的行為,很少打攪她。
寫了好幾天,亞麗終于“炮制”了幾篇雞湯文。這個在后世不夠看,在那個年代應該也算是新穎的文風了。
“你們最近的郵局在哪?”亞麗興致勃勃的拿著那些稿件,又有點焦慮:“我們家里還有買郵票的錢吧?”
亞麗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房大房二的背心補丁都快要補得失去原來的顏色了。
“別擔心,有的。”房大說:“明天正好是趕集的日子,我帶你去郵局。”得到房大承諾,亞麗自然高興:“你放心,不會讓你白投資,我一定可以掙錢的。”房大笑笑沒說話,倒是房二,陰陽怪氣道:“誰知道你寄什么東西啊,不是說要寫信去北京告我們拐賣人口嗎?”
亞麗知道房二說的事,那還是原主,在房家鬧騰時說的狠話。亞麗嘿嘿一笑,沒有接房二的話,只是做著收到大筆稿費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