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紹卿又道:“劉管家你想,當那些世家高門得知,今年開始,世家子弟的解額進一步減少,然后市面上突然之間出現了物美價廉的經史子集,他們會做何感想?”
“那還用說。”劉福沉聲道,“當然是將之高價搶購,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些經史子集流入寒門子弟之手。”
“如若不然,”
“世家子弟的解額就真少了!”
“說的就是!”裴紹卿擊節道,“這就是賺錢的機會!”
說到這一頓,又道:“只有世家高門變得焦慮起來,才有機會的賺錢!要不然怎么將錢物從他們的口中摳出來?”
“明白了,我這便回報阿郎。”
劉福點點頭,又道:“那么首批經史子集有多少冊?”
裴紹卿說道:“首批經史子集針對的是長安城的頂級世家,所以數量不用太多,兩千冊就差不多夠用了。”
“才兩千冊?”
劉福皺眉道:“這能有幾個錢?”
“劉管家可不要小看這兩千冊。”
裴紹卿說道:“若是作價一千貫,那便是兩百萬貫!”
“啥,作價一千貫?”劉福瞠目結舌道,“這又不是傳世孤本,怎可能賣出這么高的價格,需知那些個世家高門也不是傻子。”
“那些個世家高門當然不是傻子。”
裴紹卿道:“正因為他們不是傻子,所以才會高價競購這兩千冊經史子集,以免這些書籍落入寒門子弟的手中。”
劉福又道:“具體該怎么做?”
裴紹卿道:“你且附耳過來。”
劉福便真的附耳過來。
裴紹卿如此這般說了。
劉福聽了,嘆服不已。
……
次日上午,政事堂照例議政。
今天討論的是科舉考試改革。
武則天已經在努力改革科舉,但效果不彰。
作為武則天的心腹,劉祎之有責任也有義務替她分憂。
劉祎之道:“太后,今科制舉又只有不足十名寒門子弟取中,其中一人還是倭人,此與制科的開科取士之宗旨嚴重背離。”
崔知溫道:“寒門子弟學業不精,如之奈何?”
“說的是。”李義琰道,“要說學生數量,國子監中的寒門子弟的數量其實并不少,天下各州府的寒門子弟數量更多。”
“但是數量多又有何用?”
“他們的學業實在是不堪。”
“朝廷總不能為了照顧寒門子弟就降低錄取標準吧?”
“降低錄取標準有何不可?”劉祎之道,“太后,臣提議讓世家子弟和寒門子弟分開考試,然后按解額比例分別錄取。”
這話一出,就如一滴水進了油鍋,一下就炸開了。
“劉祎之,你這說的是什么屁話?哪有這等道理?”
“讓世家子弟和寒門子弟分開考,再按解額錄取,你是要歧視世家子弟嗎?世家子弟何辜,受此對待?”
“稟太后,此事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