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昨天晚上,他雖然親自登讓跟劉仁軌說清楚了邸報的來龍去脈以及各種好處,但劉仁軌必須裝出還不知情的樣子。
這是處理政務的常規操作,斷不可直來直去。
“回劉閣老的話。”裴紹卿恭聲道,“我與元掌院所說的邸報,與各州府發送給京中各部寺院的邸報不太一樣……”
一通言簡意賅的簡紹,在場的宰相都聽懂了。
甚至就連崔知溫、李義琰也覺得這是件好事。
因為有了這邸報,朝廷的大政方針的傳達就比現在快捷多了,而且效果也要比簡單的張貼公文要好。
因為公文貼在城門口,老百姓幾乎懶得過問。
除非是海捕公文,或許會有好事者圍觀起哄。
至于一般性的公務性的公文,根本無人問津。
但如果把這些大政方針放到邸報上,傳播面無疑就會廣得多,因為這些大針方針是跟著其他內容一起發送的,你買了邸報回家,讀完感興趣的內容之后,沒事多半也會順便讀一讀朝廷的方針,這就無形中實現了傳播朝政的意圖。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劉仁軌道,“如此老夫完全贊同辦報。”
崔知溫和李義琰便跟著起身附和道:“臣等附議,此乃是善政。”
首輔、次輔和三輔都已經統一意見,剩下幾位宰相就更沒意見。
“好,那么辦報的事就這么確定了。”武則天道,“下面再說說,這個邸報司應該屬于哪個部寺院?”
“老臣以為邸報司應當歸于門下省。”
武則天話音剛落,崔知溫便搶著說:“因為門下省的職責為宰查詔令、簽署奏章,邸報司的報紙雖不是詔令,但也一樣需審查,所以為了便于溝通及管理,不如索性將邸報司歸在門下省下。”
裴紹卿聞言心說,政治敏感性挺高。
不過這是徒勞的,胳搏拗不過大腿。
果然,崔知溫話音剛落,李祎之便站起身說道:“太后,臣以為邸報司與守捉司一樣乃是新事物,沒有舊例可遵循。”
“若是將邸報司歸于門下省,”
“若是一切順利則萬事好說。”
“可若是不順利,出了紕漏又該如何?”
“需知一個政府職能機構建立容易,取締卻難。”
在場的幾位宰相便立刻分成了兩派,各說各的道。
武則天目光便落在劉仁軌身上,道:“劉閣老你說呢?”
劉仁軌便再次顫巍巍的站起身,說:“老臣以為,劉祭酒所言乃老成謀國之言,辦報之事雖然看上去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最終能辦成什么樣,卻是誰也不知道,所以為了穩妥起見還是暫歸于翰林院下,日后若是一切順利再來商議歸屬也是不遲。”
劉仁軌這一發話,郭待封、郭正一還有岑長倩便立刻起身附和。
自從裴炎倒臺之后便失了靠山的魏玄同也趕緊起身,跟著附議。
同意將邸報司歸于翰林院的意見便占了壓倒性優勢,崔知溫只能作罷。
武則天點了點頭,無可無不可的道:“如此,就讓邸報司暫歸于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