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百年前的卜算“佳話”,其實精妙委曲,非外人所能知;更是有一段非常之隱情。
外人看熱鬧,自然察覺不出什么。
但是四位真君自家,卻深知水深水淺。
四人皆是道境修為,往常卜算斗勝,無論結果如何,其實都是差之毫厘。決計不會出現三、四、五、九這樣夸張的分歧。
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多半是卜算之道上的因果法門運用有差,各自走上歧途。
十有八九,是四個人的答案都不正確。
但是追本溯源,發現自己卜算之所以錯誤的原因,對于領悟這方天地的奧秘,更深刻的品察自然之理,也有相當的好處。
四人鉆研經年,終于得到答案。
原來,四人之卜算,拘囿于“仙武四道”中的天才。而今世之中,恰好是奇門跌出,許多萬年難得一見的異種天資,都大放異彩。
恰好百源真君的卜算之法,所運用諸因,并未明里暗里將“仙武”四道作為前提。
所以,卜算出的結果,也較其余三人為多。
其余三人,因果條件限制的愈死,最終卜算出的結果,就愈少。與四人道行高下無關。
問題來了——
六十年之前,弄明緣由之后,其余三人再度卜算了一遍,得出的結論完全一致:
八人。
這個結果很具有戲劇性。
似乎百源真君法門雖然對路了,但是卻算錯了!
四人聚會之后,百源真君的答復卻顯得模棱兩可。
百源真君道,他若是依照常法卜算,所得出的結果,也是八人。但是心中存了一個“念頭”,引入“舊緣”,那么卜算出的結果,就是九人。
當時,其余三人,只道這是百源真君的托詞。
時間漸漸推移,如今百年之期已至,似乎“八人”便是正確答案,再無疑惑。
直到二十日前。
常鈺真君傳來消息,東南正元洲陸,又錄一人。資質絕世,在潛龍冊中亦是上上之選。
傳入三位真君耳中,固是石破天驚。
由是,有今日之會。
此時,三人糾纏甚久,自然是要追問百源真君卜算的“念頭”和“舊緣”為何。
另外,也要看一看這“第九人”的虛實。
東向那俊逸青年忘卻道:“百源道友。莫要忘卻當年共參《千密圖》時的說辭。”
百源真君嘆息一聲。
話說到這個份上,他也實在難以推脫。
其實也不是他吝嗇,只是心中不豫、不諧,并未參透而已。
只聽百源真君道:“罷罷罷。”
旋即自袖中取出一物。
一張黑色紙箋。
此箋似乎在墨汁中浸泡過一般,縱有文字,也完全不能識別。但是三人接過一望,以其高明目力加上神思推演功夫,卻能清清楚楚將其中文字還原出來:
“六月七日。吾師行孤松河上,駕一七尺短舟出游。忽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
“吾師隨聲吟唱——”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詠唱亦畢,師縱身入河,似愜意于游魚之歡;至天色將暮,乘興而歸。”
三人仔細看完,臉色陡變。
齊聲道:“至尊行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