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丟了池州,而后又丟了太平。養子朱文遜和樞密院判花云這樣的大將全戰死了。然后,作為元蒙太尉的張士誠正為陳友諒表現出的強大戰力而心驚時。陳友諒弒殺主上自立為帝的消息也就傳到了他這。
“天完皇帝徐壽輝被亂刀分殺,陳友諒以在部將擁護下自立為帝,建國大漢!”
從部下的口中忽的知曉這樣一個消息,張士誠也是再無半點和陳友諒繼續合作的想法。
‘這陳友諒,如今還沒有殺掉朱元璋呢,竟然就先殺了自己的主公。這等桀驁不馴之輩,若我幫他殺掉朱元璋,下一個死在他刀下的估計就是我張士誠了!’
從一名販賣私鹽的鹽丁布衣,一步步的走到今天。
統領江浙千里江山的張士誠自然不是傻瓜。
和陳友諒這樣的人合作,擺明就是在與虎謀皮。畢竟在如今時候,他陳友諒就已經把天下視為自己的私產。
故在陳友諒稱帝建極的消息傳來的當天,張士誠也就不由對帳下大將呂珍和李伯升等下令道:“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陳、朱之戰,無需插手,爾等坐山觀虎斗即可!”
這樣一來,被夾在陳、張二人之間的朱元璋,此時的對手也就只剩下了這看似強大實則以陷入內憂外患的陳友諒。
所以,遠在千里之外的毛正梁和被他依做臂膀的韓熙及姬宗周。他們根據目前所得到的情報仔細分析了一番后,便也就得出了一個共同的結論。
“這一戰,陳友諒敗多勝少。”
不過接下來,當毛正梁向他們兩人問道:“諸君以為,江南三雄中那個能一統江南?”時。姬宗周和韓熙,兩人間的看法卻是不由出現了分歧。
卻是在此時,韓熙依舊還是看好陳友諒,而姬宗周卻更加看好朱元璋。
韓熙:“勝敗乃兵家常事,友諒如今已盡占江西、湖廣之地。此戰縱不能勝,可只要其能吸取教訓,耐下心思休養生息,清理內患。
不消半載,他就可恢復往日聲勢。故對友諒而言,一兩次的失利,實在算不得什么。他的底蘊深厚,只要能報握住一次戰機,他便足以戰勝朱平章,繼而一統江南。”
是的,卻是相比起朱元璋來,陳友諒此時的底蘊要深厚的多得多。
地盤、人口、經濟,乃至于地理位置,他都占著優勢。失敗個一次兩次的對他而言,實在算不得什么。
所以,韓熙即便不看好陳友諒所發起的這一次戰爭,可對他日后的前景,卻依舊比較看好。
不過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韓熙是這樣看,姬宗周卻就不一樣了。
故在韓熙言罷后,姬宗周便不由道:“按友諒功業,已成犄角,幾鼎峙矣。然其謀弒壽輝,是篡賊也。賊安能成大業乎?
再說,友諒地盤雖大、人口雖多、兵力雖眾。然其除了發兵征戰外,卻未有什么治國善舉。境內所行之政,比之元蒙,一般無二。
明知弊政,仍就行之。如此,友諒焉能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