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庭內穹廬遍地,大約聚集著十萬之眾,此刻夜色闌珊,太子左屠耆王于單正在母親的帳房之內。
“阿母,孩兒今日在大單于的穹廬內,見到了漢朝來的使臣,名叫張騫,還有一個隨從,長得與孩兒倒有幾分相像。”
于單的話讓母親屠耆閼氏十分驚詫,抬頭看著臉上略帶興奮之色的兒子,不知是何人讓這個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太子,竟然喜形于色。
“太子,漢朝在這個時候派來使臣,絕不是那樣簡單,凡事要謹慎,不可惹惱了大單于!”
屠耆閼氏身為君臣單于的正妻,也是匈奴國的皇后,她深知國家正在與漢朝開戰,不會突然出現所謂和平使臣的。
但情況尚難定論,倘若漢朝皇帝欲與匈奴修好,也不是一點可能都沒有。
畢竟戰爭是誰都不想發生的事情,漢朝多年與匈奴開戰,兩國互有勝負,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屠耆閼氏在匈奴的地位很高,她不僅在內政、外交上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在戰爭中向單于獻言獻策,得到了全體匈奴人的崇敬和認同。
眼下太子不過是個莽撞少年,軍臣單于有意讓他參與國家大事,這也是屠耆閼氏力推的結果。
太子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作為母親,屠耆閼氏從小對于闡給予厚望,不僅不斷歷練著他的意志品質,更讓他學習漢話及漢學典籍。
黃河流域誕生了中華博大精深的文化,那里才是文明的發祥地,匈奴永遠都無法達到中原文明的地步。
這是由匈奴民族的長期游牧特性所決定的,屠耆閼氏出生于漠北的一支名門望族,嫁給軍臣單于之前,就是家族里非常有才華的女子。
她受父親的影響,接觸了大量的漢學文化,對孔孟之道、百家爭鳴深為贊賞和認同。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屠耆閼氏還了解很多軍事思想,對孫子兵法頗有心得,在軍臣單于不斷對外作戰中,出謀劃策,屢建奇功。
但她并不主張窮兵黔武,靠野蠻侵略去擴張國家的地盤,始終希望匈奴民族能研習中原文明的精髓,以孔孟思想來統一和治理國家……
現在,軍臣單于依仗強大的匈奴騎兵,不斷靠武力來征服西域個少數民族,以及挑起與漢朝的戰爭,這是屠耆閼氏不愿看到的局面。
但軍臣單于越來越固執了,一時的勝利沖昏了他的頭腦,好戰情緒日益高漲,顯得狂妄自大,而又不可一世起來。
為此,屠耆閼氏憂心忡忡,她在為匈奴近三十萬百姓而憂慮,也在為太子將來很可能變得比其父還要殘暴野蠻,而感到驚懼和不安。
“阿母,您的白發又增多了。”
兒子于單俯身在母親身旁,他在油燈下注視著這位一直操勞著國事,并給予自己全部母愛的匈奴皇后。
目前來看,于闡還未顯現出其父軍臣單于的本性來,他還是一個怯懦無力、多愁善感的青少年。
在他的身上完全看不出一個匈奴青年普遍具有的強健體魄、彪悍作風,以及充滿了好戰殺伐意識的將士形象。
于單更像是一位儒雅的讀書人,這讓屠耆閼氏既感到欣慰,又充滿了擔憂。
“太子,你應該變得更加強壯,而且要善于騎射,并能指揮你的軍隊去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