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沢平原上,南邊是北條家的七千余人馬,北邊則是上杉憲義的一千五百人的殿軍,以及上杉憲政的本陣。
雙方距離不過兩百步,氣氛有些壓抑,雖然上杉憲義還可以穩住殿軍,但是本陣里的主力大軍卻是軍心不穩。
過了片刻,隨著上杉本陣里的爆發一陣喧嘩聲,這才打破了所沢平原上的壓抑。
本陣里的大軍原本還以為要和北條家再戰一場,所以一開始士氣低迷,并且有部分人直接就上州方向潰逃。
上杉諸多家老當即催促上杉憲政撤陣,上杉憲政在看到北條氏康大軍士氣高昂,大搖大擺的模樣后,一時間羞憤難當,不肯撤陣。
但是隨著長野業正,倉賀野直行等家老聯合進言的時候,上杉憲政也冷靜了下來,之前的血勇一下子全部消失,他急忙下達了撤陣的命令。
本陣大軍一聽到撤陣的命令,一時間高興的喊了出來,形成了喧嘩聲,然后他們連本陣都顧不上了,直接拍拍屁股就往上州跑了,只剩下一片狼藉留給上杉憲義收拾。
隨著上杉大軍后撤,留下來當殿軍的一眾士卒開始左顧右盼,有些人害怕的渾身發抖,有些人看向了上杉憲義,這時候只要上杉憲義后退一步,他們就會立馬丟下武器甲胄逃跑。
只有大谷朝宏一臉興奮的臉色看向上杉憲義,在他看來,北條家已經沒有武將是主公上杉憲義的對手,那么攔住北條大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上杉憲義活著回去,肯定會得到上杉憲政的重用,畢竟上杉憲義是上杉憲政的馬迴眾,是憲政親近之人。
又加上上杉憲義拼死殿后,攔住北條的人馬,讓上杉憲政安全回去,就這么一份功勞,沒有重賞肯定說不過去。
雖然說上杉憲政不像織田信長那么雄才偉略,但也是一個從小就見證戰國亂世,并且他的家督之位還是從上杉憲寬手中奪得。
這就得說起享祿之亂了,這一次內亂涉及古河公方家和山內上杉家的內亂。
享徳3年(1454年)開始的享德之亂,關東武家中心的古河公方家、關東管領上杉家也不例外。
從第2代古河公方足利政氏到第3代高基的繼承過程中就有嫡庶之爭,與此同時關東管領家政氏一方的上杉顯實和高基一方的上杉憲房也為了家督職位大打出手,許多武家也卷入其中,這就是被稱為“永正之亂”的大規模內亂。
隨后從第3代古河公方高基到第4代晴氏的繼承過程也再一次孕育了比永正之亂規模小一些的新的紛爭,同時上杉憲房死后他的兒子上杉憲政只有三歲,所以養子上杉憲寬繼位,這便埋下了嫡庶之爭的隱患。
古河公方家主要是足利晴氏與足利高基之間的爭斗,最后以足利晴氏獲勝而結束。
至于山內上杉家,就得從享祿2年(1529年)正月二十四日說起,山內上杉家家臣?白井長尾景誠被長尾八郎殺害。可以看出山內上杉家內部也產生了對立。
享祿2年(1529年)八月十四日山內上杉氏當主?上杉憲寬出兵討伐上野國碓冰郡?安中城的安中氏。
盡管有同盟關系的扇谷上杉氏的上杉朝興曾經阻止,但憲寬無視了他。
享祿2年(1529年)九月二十二日條西氏和小幡氏擁立上杉憲政,叛離上杉憲寬。
憲寬命令長野氏隨行,從安中城向程田(高崎市)后撤。由此可以判斷長野氏和安中氏處在對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