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一個地方的商業發達,除了交通便利之外,還有很多的因素,比如當地的治安,商業環境等等,在這個時代,商業活動基本被“座”把持。
而“座”的出現就很早了,大約是在平安時代學習了大唐的牙行之類的商業行為,形成了自己的商業行會,這些“座”基本被朝廷的公卿和寺社把持。
不過到了平安時代末期,隨著朝廷的衰敗,“座”逐漸被民間的豪商參與進來,到了戰國時代,公卿的話語權變小,基本都是寺社以及財力雄厚的豪商把持著座。
這個時候大名們四處征伐,沒有時間和精力對付“座”這便讓他們的實力逐漸變強并且有了和大名對話的實力。
如果得罪了豪商和“座”,他們完全可以斷貨,引發這位大名的國內內政危機。
因此在對待“座”的問題上,大名們都很慎重,有的時候大名們還會向商人們借錢來打仗,而豪商們也想著踏入貴族社會,也會投資一些看好的大名或是落魄的貴族后裔。
上杉憲義想要發展商業,同樣也要面對“座”的問題。
而解決“座”的政策便是織田信長實行的“樂市樂座”政策,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徹底消滅了“座”。
不過“樂市樂座”并不是織田信長最先提出來的,“樂市樂座”也是兩個政策,只不過它們之間有關聯。
“樂市”首次出現在1549年(天文十八年),由南近江的六角家家督六角定賴建構的城下町石寺新市。
而“樂座”,根據文獻記載出現在1576年(天正四年)柴田勝家統治下的越前北莊城。
“樂市”是免除城下町的市場稅和商業稅,廢除座商人特權。而“樂座”是要消滅“座”。
現在這個混亂的時期,“樂市”更容易做到,而且面對商人們的反彈弱一些。
不過上杉憲義要重建城下町,并且發展商業,也沒法完全做到“樂市”。他需要收取商業稅,只不過稅收不高罷了。
想要增加商業的繁榮,就得有足夠好的政策,他需要給松山城下町構建一個寬松,自由的商業環境。
那么首先就得去掉收過路費的關卡,商業稅收也要優化,監督內部人員是否會對商人壓榨以及座商對行商的打壓等行為。
那么之前設立的關卡廢除掉收稅的功能,增加警戒示警的功能。
至于城下町的商業規則,上杉憲義一個人自然是沒法做到完善的,他必須得聽取別人的意見,可是他的手下除了會砍人,就好像不會其他的了,而太田資正已經離開松山城了。
上杉憲義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冥思苦想。
這時,一旁的兩名百姓走過,說道:“你這人怎么聽不見意見呢?這里的領主大人不是公布了,只要四公六農嗎,去北條還不是一樣?”
“聽取建議,有了!”上杉憲義左拳拍打在右手手掌上,恍然大悟道。正所謂一人計短,兩人計長,他得聽取其他人的建議,而哪些人的建議最實際呢?那自然是商人們了。
他決定設立一個意見箱,以及一個接見百姓和小商人的棚子,這樣,聽取諸多人的意見,更加清楚的認識里面的實情,如此才可以建立合適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