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講解,慢慢前行,在樓梯的拐角韓琦看到了一件來自1400年前的大理石雕像。
世界上有個很著名的大理石雕像,是收藏在法國盧浮宮里是斷臂維納斯。韓琦在這里看到的大理石雕像也是斷臂的,她的雕刻工藝不像希臘雕像那樣大開大額,美化人物的體態,講究完美。
這尊佛像更顯得自然,貼身的佛衣有種天然如此的感覺。
而且十分巨大,約莫著有個五六米的高度。
這玩意兒他們當初是怎么運出海的?
方便嗎?
還有巨大的明朝彩瓷彌勒佛像,海量的唐三彩人物和神獸。這是保存得最完美的那一批,一眼看去毫無瑕疵,不像我們現在自己保存的,很多都是修復后再展出。
華夏館里以年代劃分展品,從公元前五千年到華夏成立,他所展出的華夏文物,跨越了整個華夏民族的歷史長河。
韓琦很喜歡宋朝的一些瓷器展品,上面繪制的圖案非常漂亮。
宋朝應該是古代審美最高的一個朝代了。
走到明朝,韓琦長時間的站立在一個展品面前沒繼續往下走。
唐伯虎的真跡。
《西山草堂圖》
很多展品韓琦只能看得出他的精美,知道這里所有的物品對華夏都很有意義,但他真正了解的還是雕刻以及繪畫,每一次路過,看到這些被放在異國他鄉的祖先畫作,韓琦心里都隱隱作痛。
愧對祖先。
唐伯虎可能一輩子都想不到自己的作品會被放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中。
華夏傳統以及精神中,有一個念頭亙古不變。
落葉歸根。
他可以在國外生活,可以在未來陪著英格麗長居挪威。但如果自己去世,絕對不想被安葬在國外,因為華夏人的根就在擁有著長江黃河的那片土地上。
當然了,被外國人洗腦的二鬼子除外。
后面還去了韓國館,島國館。
怎么說呢……
韓國館里面的展品一言難盡,大多都是瓷器,還沒有華夏館里的瓷器好。
說不準就有什么是從華夏帶過去,然后被英國人拿到這邊來的。
而北韓那邊沒什么文物。
有一個瓷瓶,上畫城市建筑的風貌。一個領袖人物的金屬紀念章,兩張油畫。
油畫很有我國五六十年代的感覺,一張是鋼鐵工人的肖像畫,一張是表現在一戰備坑道內,堅守在戰位的幾個軍人。其中那張表現軍人的油畫,甚至連簡單的畫框都沒有配。
很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