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看好《寄生蟲》在這一屆奧斯卡上的表現,其中包括張安張承自己。
“有人在提議將金龍獎國際化。”張安對張承說道。
“好事兒,也是壞事兒!”張承想了想,說道。
“你到看得明白。”張安說道,“圈內反應不一,有像你我這般覺得是好事兒的人,自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金龍獎國際化能加快華語電影國際化的進程,問題在于國內有多少電影競爭得過其他電影?”張承說道,“若是一屆金龍獎,入圍拿獎的幾乎都是國外電影,那樂子可就大了。”
華語電影丟不起那樣的人。
這種情況可能出現么?
未必不可能。
當然,張承那話也有夸大的成分。
金龍獎若是國際化,國內電影人淪為陪襯,那自然會讓許多國內電影人接受不了。
而且這樣的人并不少。
張安等人,為何覺得是好事兒。
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能和國際上眾多大導演爭鋒,不懼其他國家的電影。
他們覺得是好事兒,也有從華語電影國際化考慮的。
若是金龍獎國際化,華語電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自然擴大。這對于華語電影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不過,若是華語電影不給力,在金龍獎上淪為陪襯,究竟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那就難說了。
若是華語電影人知恥而后勇,受了這般刺激之后,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逐漸與國際接軌,那無疑是好事兒。
可若是倍受打擊后自暴自棄,那金龍獎國際化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張承沒有否認張安那句“像你我這般”這話。
其實,他對此持無所謂的態度。
國際化也好,不國際化也罷。
金龍獎國際化,從市場來看,無疑是成熟了。
可從電影本身來講,恐怕還差了幾分。
華語電影不是沒佳片,電影人之中也有人才,可模式比起好萊塢來,無疑還是不夠成熟的。
能與國際佳片爭鋒的影片真不多。
“對了,我接了一部主旋律的電影,是國慶獻禮的影片,想邀你出演。”張安沒有繼續這個話題,而是說出此來的真正目的。
金龍獎國際化,哪怕大勢所趨,可反對者眾多,如今占據著優勢。
這事兒一時半會兒,還定不下來。
張安也不會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上面。
金龍獎最終是否走向國際化,終究還是要看上面的意思。
“我出演?”張承搖了搖頭,說道,“客串可以,主演的話,怕是......我如今什么情況,張導應該也知道。”
張承什么情況?
忙著《變形金剛》的后期制作,手上還有幾部監制的作品。
張安很清楚,張承擔任兼職,看似掛名,其實也為電影付出許多。
另外,或許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楊若兮懷孕。
這事兒,他們沒對外公布,但在圈內卻不是什么秘密。
張承如今很忙!
“半個月如何?”張安說道,“這部影片,意義特殊,若是票房差了,我壓力有些大啊!你若只是露個臉,打個醬油,影迷不買賬啊!”
張承票房號召力絕對驚人,說在國內無人能及也不為過。
不管他是作為導演,還是作為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