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同文的麻煩之處,有很多點,細說起來很復雜,簡單概括一下的話,大概就是
第一,文字不好查。
朝廷的政策一頒布下去,肯定不可能說所有人都嚴格貫徹執行,至少也要衙門嚴查一段時間才能真正推廣開。
這馬車和量器,就十分好查這兩樣東西一般是離不開市場的。
前者大多是時候作為商品存在,而后者是許多商販必須的工具。
都是擺在明面上的東西,只要想查就能一查一個準。
但是文字不同。
雖然它有具體的載體,也就是書,但是賣書的情況很少。
就算有,普遍和文字本身也不沾關系他們只負責買賣,可不負責寫。
而且書籍的流通,真的很少很少。
和文字直接相關的行為主要就兩項一個是朝廷官員書寫的官文,一個讀書人自己抄錄書籍。
前者且先不說,后者你說怎么查
上人家里挨個搜查嘛
問題是書這玩意有心想藏起來那可太容易了,你得查的多細致才能有收獲
而且這年頭家里有讀書人的,有藏書的,普遍都不是一般人家。
這種人,你要是查出了他們使用舊字的證據還好,要是沒查出來,那自己的樂子就大了。
其二呢,是文字本身就不好規范。
正常情況下,除非是特意臨摹并且花上好一段時間學習,否則的話很難寫出和別人一樣的文字。
后世的簡化楷體字,寫起來尚且千人千樣,更遑論復雜得多的篆體字。
那馬車和量器,只要造出了標準件,工匠很容易就能原樣復刻完全一致的除非工匠手藝太差。
當然了,朝廷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寫得那么標準,肯定允許有偏差,但是這個分寸怎么把握呢
而且有偏差,本身就會不自覺的破壞標準。
七國的文字因何而來
是齊楚燕韓趙魏秦幾國都閑了沒事,非要把周王朝訂好的規范文字改改使用才舒服嗎
都是華夏族裔,誰閑了沒事會拿文字較勁呢
還不是因為字兒不好寫,普遍寫不標準,再加上地域流通性差,最終演變為了區域性的文字偏差,從而冒出了一些各國獨有的字體。
在這個問題上,小篆比大篆強一點,但不多,不足以改變根本問題。
所以,就連帝國朝廷的官員都不愿意費勁去規范文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朝廷本身都在放寬書同文的要求。
隨著程邈作隸書之后,這種相較小篆要簡化不少的字體立刻在朝廷的下層官吏中普及開來。
原因很簡單,雖然官方文書統一為小篆后,已經極大的方便了官吏書寫文書官文,但多少還是有些不方便。
而帝國官吏的事非常多,每天要書寫的文本量很大,哪怕有統一的規范,依然是筆不小的工作量。
選擇更簡單的隸書,能夠大幅度降低他們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對此,嬴政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甚至還特赦了在牢里琢磨出隸書的程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