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還挺擔心的,遇上雷雨天氣的時候,被大風給跨倒。
若是能免費翻新一下,再好不過。
蘇棠跟著便到了一僻靜的地方,給蘇景忠通了對講機。
正好兔兒山的糕點坊和六間住宅差不多蓋完了,在裝修西市鋪子的蘇景忠,又回到兔兒山,在村子里借了幾輛騾車牛車,拉著水泥磚塊瓦片,到了彭大娘的家,再將磚瓦卸到了院子內。
彭大娘也將家里的值錢物什,和需要保留的東西搬到了隔壁的鄰里家中。
蘇景忠便指揮來干活的人,將彭大娘家中原有的泥土屋子推到,再用騾車將建筑垃圾運走,便開始測量放樣,基地處理,鋪筑地基了。
彭大娘起初聽見蘇棠說幫她家修建屋子的時候,只以為是用夯土簡單的搭個能夠住人的宅子罷了。
在見到用青磚綠瓦的時候,感覺就像是是在做夢一樣。
有朝一日,她也能住上這么好的宅子。
周遭的鄰里也甚是羨慕,這用上了瓦片,日后也不怕下大雨了,住個幾十年沒有問題。
...
過了幾日,鋪子裝修好了,彭大娘的宅子也擴建好了,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開門營業。
蘇棠還給鋪子想了個名字,就叫做蘇氏小吃行,還請人制作了一塊門匾,掛在了鋪子的上方。
在開業前的幾日,蘇景德還在村子里請了幾個人,到承包下來的田地中,挖了幾日的土豆,裝在了籮筐中,再請朱家兄弟運送到了鋪子的后院,暫時存放了起來。
廚房那邊有彭二娘和朱阿婆要去長安城的鋪子,然后就是陳里長家的兩個媳婦,和干活很踏實的那個寡婦了,總共五個人。
現在糕點坊那邊修好了,奶黃包奶饅頭的制作搬了過去,廚房空閑了下來。
李琳芳便在廚房中,給要去食鋪幫忙的幾個婦人,傳授涼粉、涼面、粉絲、粉條的做法,這些在鋪子開門之前,需要制備一定的存貨才行。
還有就是又要賣炒飯炒面,涼粉涼面天蠶土豆。
只靠她一個人制作吃食,可能會忙不過來。
所以,她便又將炒粉炒面天蠶土豆的涼面等等的做法,先交給了朱阿婆她們。
這些吃食想要味道好,關鍵在于把握精準作料添加的量,以及炒制的時間。
所以,她便請蘇景德特制了作料勺,只要在鍋中放入差不多的食材,在用作料勺舀滿滿一勺的作料放入鍋里,炒制均勻,味道就不會差點那兒去。
準備工作都做好了,便請朱家兄弟帶著人,用推車將全部的食材和制作吃食用的鍋碗瓢盆,全部運送到了食鋪,最后再將鋪蓋被褥等等東西,運送到了彭大娘的家。
李琳芳便將又帶著人到了食鋪打掃衛生,到了坊門快關閉的時候,回到了彭大娘家。
這一次的擴建,除了原有的三間屋子,一廚房一畜棚之外,還額外的蓋了三間屋子,干活的人倆倆住一間,李琳芳一個人組一間。
對于李琳芳來說,在住這一方面和往日相差不大,但最不能習慣的就是不用使用馬桶了。
彭大娘家的廁所雖然也做了修正,但旱廁嘛,炎炎夏日難免會滋生許多的小生物。
每次上廁所的時候,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腳下有個閃失,和下面的蠢蠢欲動的小生物,來一個親密的接觸!
想想就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