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很快便在珠窩村傳開了,許多人,便到了田地中,將所有的稻谷都看了一眼。
逐漸看出了端倪。
這稻穗又多又飽滿的,全部是蘇家包的那些田地中的。
別的地,稻穗還是很稀疏,看那樣子就能知道,這產量,不會高到那兒去。
眾人本來還以為是上天今年眷顧了珠窩村,現在看來,這老天,似乎只眷顧了蘇家啊。
有經驗且又有耐心的村民,蹲在田坎上將麥穗數了數,最后直呼,這一畝地最少要產個幾百石的稻谷吧,甚至還有可能更加的多。
要說最為驚訝的,非朱翁一家莫屬了。
朱翁當初聽蘇棠提起,蘇棠家提供稻種給他種,然后收獲了,稻谷一人一半的時候。
他只覺得蘇棠是想要占他家的便宜。
但一畝地,除了交稅,頂多也就一旦左右的收成了。
現在的糧食便宜,賣不起價格,若是給蘇棠分一半,其實也被占不了多少的便宜。
本著吃虧是福的想法,他便答應了下來。
然后便是拿著蘇棠提供的稻種,全部種植在了他家的田地中。
但就現在的情況看來,他家的糧食也鐵定是大豐收。
若還是按照一人一半來分,也要比往日那一兩石的收成多多了。
如今看來,似乎他們家才是占便宜的,而且,這便宜還占大了。
從上月開始,臨近村子的百姓,大部分都會到兔兒山來賣木材。
而珠窩村的百姓,少不了議論豐收的事,這一個傳一個,不少人知曉了珠窩村大豐收的事。
有人羨慕,但也有不少人潑涼水。
這稻米接穗多,未必產量就高,別到了打谷子的時候,全部是癟的,白高興一場。
兩種說法,出現了兩撥人,每日一見面就開掐。
至于收成到底有多高,等著到了收獲那日,稱了重量之后,自然就知道了。
反正,再有個一月,也就見分曉了。
...
蘇棠現在雖然“攀”上了當今的晉王,但依然“低調”的很。
還是安心的當她的小小監市,每日在長安城中巡邏。
偶爾也會到李琳芳的鋪子去蹭蹭吃喝。
原本彭大娘是自己在擺攤子,前不久還從李琳芳那兒學了技術,在自己的攤子上賣起了涼面、涼粉、天蠶土豆。
她雖然學會了這三種小食食材的做法,但這三種食材的好吃與否,關鍵在于拌料上。
這一步,她著實不好意思在厚著臉皮,求李琳芳教她了。
味道不好,客人愿意為之花錢的也就越少。
而且,她擺攤的延壽坊,距離西市又比較的近。
雖然價格都一樣,但她賣的小食味道不好,客人寧愿多走幾步路到西市去,也不愿意在她這里買。
而蘇氏小吃鋪又采用的是提成制,當月若是賣的吃食越多,干活的人工錢也就越高。
彭二娘有一日悄咪咪的告訴她,在蘇氏小吃行干一月,工錢快有一貫了呢。
而且,現在李琳芳似乎在物色店長,也就是掌柜的,工錢還會高上不少。
若是當上店長,一月有幾貫收入都是可能的。
對于彭大娘來說,別說幾貫了,能有一貫錢的工錢,那都抵得上她現在起早摸黑的擺攤了。
彭大郎靠著給小食鋪送外賣,一月下來賺的賞錢,也非常的不錯。
種種跡象表明,在蘇氏小吃行干活,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