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知縣一事,在長安城內傳的是人盡皆知。
確實,蘇棠明面上的背景,便只是普通的莊稼漢。
若是換一個人,在接到主家的命令,到兔兒山買稻種,很有可能也想要來一個中飽私囊。
不過,這吳知縣的老管家都在兔兒山栽了,這以后,無論是有錢的還是沒有錢;有權的或是沒權的。
到兔兒山這里購買稻種的,便再也沒有想要用權勢逼人低頭的事件發生了。
畢竟,稻種不過十八文一斤,買的再多,也不過百來貫而已,為這點錢便惹來大麻煩,不值當。
為此,沒少人在背地里嘲笑那吳知縣,因為這點小錢,腦袋上的烏紗帽都可能都保不住了。
而吳知縣戰戰兢兢了小半月,這小半月對于他來說,簡直是度日如年,愁的頭發都白了大半。
但,這上頭到底是個什么意思,他至今也不知道。
就算是要革職查辦,亦或是別的懲罰,也比現在這樣耗下去好呀。
就不能給自己來一個痛快!
...
糧食向來很緊俏,當季的新米一般都好賣的很,再加上兔兒山這邊大豐收,所以,百姓們也比較的大方,若是買的多,送個一斤兩斤的糧食都沒有問題。
于是,不少的村民亦或是糧商,主動來到珠窩村這邊收糧。
這糧食賣了,村民們的手中便也有錢了。
當初有不少的村民,都在蘇棠這兒貸款購買的稻種。
這每過一日,就要多給一日的利息。
所以,村民們在賣了糧食,有了錢之后,便馬不停蹄的到了兔兒山,還當初的貸款以及利息。
這中間,沒有出任何的岔子。
畢竟,村民們還了貸款之后,馬上就會去售賣點那邊,購買下一季種植的稻種了。
為了下一季能夠繼續豐收,也不會耍任何的花樣。
只是用了幾日,蘇棠當初放出去的貸款,便全部收了回來。
村民們在還貸款的時候,毫無例外的全部使用的是銅板。
這讓蘇棠看著滿滿一倉庫的銅板開始發愁了,現在沒有銀行,想要存起來不可能。
若是放入空間?那也不行,這么多的銅錢,總不能憑空消失了。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拿去購買貨物,但兔兒山這里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需要買,反而是每日還會有大量的貨款進賬。
唯一可以消耗銅錢的地方,那便是給村民們發工錢,以及給前來兔兒山賣木材的村民支付貨款。
但這消耗的速度與增加的速度相比,完全就是杯水車薪了。
這么多的錢擱在屋子中,不是遭賊惦記嗎。
蘇棠怎么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她也會因為錢太多了而犯愁。
蘇景德也知道錢多容易遭人惦記,便也做了一些安保措施。
在存錢的那間倉庫四周,架設了電網,以及在窗戶和門上都安裝了警報器。
對于古人來說,定是不知道如何關閉警報器的,一旦闖入便會傳出急促的警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