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真是巧了,我們也是要去學堂的,因為家里的小兒子,在這里讀書。”
“那還真是巧,那就繼續麻煩小兄弟給帶個路了。”
說實話,“小兄弟”的這個稱呼,葉宗楠真的有點接受無能,怎么說他也是近三十的人了,孩子都三個了。
可是看著老先生那花白的頭發和胡須,葉宗楠只能接受了“小兄弟”的這個稱呼。
“舉手之勞。”
雖然葉安寧很好奇老先生和柳童生的關系,但葉安寧自和那爺孫仨分開后,也沒有用神念去探查別人的隱私。
而是跟著她爹一起接了葉安然就回家了。同時,跟著回去的,還有二房的葉有祿和葉有壽。
以前葉家只有大房的葉有福和二房的葉有祿來柳河屯的學堂念書。前段時間,因為葉宗棟和俏寡婦的事兒,葉有福在學堂受到了波及,他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來學堂了。
而葉有祿的嫡親弟弟,八歲的葉有壽,是在葉安然也來了學堂之后,被葉宗熹送過來的。
不管孩子是不是那個讀書的料,家里只要有點條件的,還是想為孩子多做打算的。
以前,老爺子說,一房最多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所以,葉有壽沒有讀書的機會。如今分家了,葉宗熹能夠當家做主了,自然要送小兒子去學堂。
只是家里事多,又趕上秋忙,上山尋山貨等事情,所以才拖了一段時間,等聽到大兒子說他三叔家的安然去了學堂的時候,葉宗熹自然也是盡快將小兒子送去了學堂。
雖然二房才被分出去,曾經的私房銀子大部分都沒了,但他們分家可不像葉宗楠那樣,什么都沒有。
他們不僅有十兩的分家銀子,更是分到了不少的糧食。而柳童生的束脩,也只是糧食而已。至于大頭的消耗,筆墨紙硯等,倆兄弟先共同用一套就是了。
因為葉有福都不來學堂了,而葉有祿也不怎么想來學堂,不過,相比較于來學堂,他更不愿意回家下地干活。
以前,無論是和葉有福作伴,還是后來和親弟弟在一起,正常情況,葉有祿都是一個月回家兩次。
因為路程不近,一個月回家兩次,葉老太太長時間不見孫子,還會做好吃的給他們補補。
要是經常回家,甚至是天天回家,這么好的待遇也就沒了。
如今,自從葉安然來學堂之后,葉有祿和葉有壽就高興了,因為他們可以蹭驢車,跟著一起回家。不用費自己的腳,省事又省力,還省鞋子。
而這個時候,他們都分家了,他爹娘當家做主了,五天回家一次,也是會有好吃的。
一路上葉安然興奮的表情,溢于言表。不過,礙于葉有祿兄弟倆在場,葉安然也沒有亂問家里的事兒。
只是葉宗楠問了他在學堂的情況,葉安然如實回答而已。雖然葉安然不怎么喜歡讀書,他更喜歡賺銀子。
但既然家里已經交了束脩,葉安然還是有很認真的學習的。
起碼葉安然回答葉宗楠問題的時候,葉有祿在一旁就很尷尬,因為他發現他三叔的問題,已經讀了好幾年書的他都回答不上來,而才沒來學堂多久的五歲的葉安然卻可以很流利的回答。
不過,葉有祿的尷尬沒人發現,葉安寧倒是發現了,但是她是個好孩子,她是不會亂說話,讓二哥尷尬的。
等著爺幾個回到村里的時候,天都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