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本家年初才與把持幕府的三好長慶締結盟約,以求來牽制山名、浦上兩家大名。
自不可能舉兵上洛,去扶持足利將軍,甚至攻取備前、播磨兩國都會引發三好家的敵對。
自尼子經久在時四面開疆拓土,西州兩道十一國盡在名下,可謂天下翹楚。
可問題,現在的尼子家雖然還是葦原霸主,但聲勢卻大不如從前,先后毛利元就橫空出世,奪取安藝國二十萬石自立,隨后又兼并備后國南部小早川氏為首的五郡豪族,已然成為心腹大患。
比起來繼續艱難地攻取美作國,中井久包更傾向于先行退兵,待擊退甚至剿滅毛利元就后,再另轉身經略山陽道三國。
此刻停止進軍,無疑是給了美作豪族喘息之機,不過兩權相害取其輕,對尼子家而言,顯然是毛利元就的危害更大。
尼子晴久敲打團扇,閉目思略良久后,方才正色回答:“為了穩定住局勢,本家現在不宜與陶晴賢反目。先派人趕赴長門,告訴陶晴賢,我們對大內義長繼任大內家督,萬分認同,只要大內還愿意保持和睦,兩家之間的盟約依然有效。”
“此為正理。”傅役中井久包點點頭說道:“筑前守護杉興運與豐前守護杉重矩兩人因庇護相武良任,先后為陶晴賢所討滅,長門守護內藤興盛又是其謀亂的同黨,如今北九州與防長各國盡數落入其手,暫且與其虛以為蛇,不失為上策。”
大內之亂,根本原因在于文治、武斷兩派家臣的爭權奪利所致,相武良任為首的文治派更傾向于休養生息,以及經略更為弱小的北九州;而武斷派的陶晴賢等人,因領地多在周防、長門、石見三國,自不愿意看見尼子家步步緊逼,鯨吞蠶食。
陶晴賢謀亂之初,雖然一反常態與尼子家極力友好,甚至將自己的養女也嫁與尼子義久,繼續維持尼子、大內盟約,但雙方對此都心知肚明,所缺的無非只是一個毀盟開戰的契機罷了。
陶晴賢授意毛利元就出面,聯絡各國豪族組織起尼子包圍,來進行試探牽制。
尼子晴久同樣不甘示弱。即可發動埋藏在大內家的暗子,鼓動大內家重臣筑前守護杉興運、豐前守護杉重矩以及石見國內的有力國人吉見正賴一同掀起叛亂,擁立逃亡北九州的文治派家宰相武良任為帥,起兵討伐陶晴賢。
不過相武良任等人發生內訌,陶晴賢趁機拉攏受到排擠的豐前守護杉重矩,使其按兵不動,作壁上觀。
相武良任、杉興運兩人以筑前一國兵馬難以抵抗陶晴賢,相繼戰敗,遭到捕殺。
隨后陶晴賢便又偽造文書,聲稱豐前守護杉重矩也曾向大內義隆進過讒言,想要謀害自家,同樣是擾亂大內家安定的奸佞,於是繼而兵發豐州。
杉重矩追悔莫及,連忙上書請求出家隱退,并將家督之位傳給了長子杉重輔,自己本人則主動解兵卸甲,單騎前往筑前國參覲,想借此來化解陶晴賢的不滿,結果自然不言而喻,一進入陶軍兵營即可慘遭殺害。
其子杉重輔、杉正重聞得消息,嚎啕痛哭,見大勢已于,索性棄守豐州,一起逃往安藝國投奔毛利元就,至此陶晴賢以鐵腕平定了大內家所領的北九州與防長各國。
只剩石見國豪族吉見正賴仍舊固守在三本松城內,做困獸之斗,綜合以上諸多原因,看完月山富田城傳回的文書,評定室內的家臣團,皆認為當立刻撤兵,以免為陶晴賢所趁。
尼子晴久環顧諸人,說道:“陶晴賢現在兵馬尚遠在筑、豐二州彈壓維穩。如何搶在其回軍之前擊退毛利土賊,諸位可有高見?”
左世清宗拈著胡須,思忖了會兒,開口說道:“毛利元就早有窺伺北備后之心,此時出兵也不算突然,早在出陣來美作國前,家督與我等對此便早有預料。所以,在出陣前,才特意留下赤穴盛清等人統兵在鎮,以為留守,……於盡看來,確實大有成效,所以毛利元就才會在屢屢敗北,不得已派其次子吉川元春轉攻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