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際上,封禪大典也是一場大唐帝國的政治秀,向天下各國展現大唐帝國實力的表演,為表示四海來朝,比如象是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統統到來,跟著皇帝和皇后的儀仗,到泰山來觀看大典,當然,為了表示內外有別,也是為了突出大唐帝國的威嚴,所以這些使節是沒有資格觀看完整個大典的。
使節和酋長的任務就是在泰山腳下對著皇帝和皇后娘娘磕頭,然后再把封禪大典的盛況記下來,等他們回國之后,向他們國家的人宣揚,大唐帝國是多么的強大,他們這些蠻夷小邦能給大唐帝國當藩屬,已經是八輩子修來的福份了,所以按時上貢,不要想著騷擾大唐帝國的邊境,就可以了,這就是他們的宿命,祈禱下輩子生為大唐子民,接受大唐皇帝的統治,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當然,大唐帝國是向藩屬如此表達意思的,但藩屬是不是這么理解,并且真的回國去宣揚,那就不一定了,比如說高麗的使節,雖然表面上還算是恭順,但實際上回國之后怎么向國王匯報的,那可能和現在的表現正好相反。
一個來月的時間,李日知把縣衙里面的事情梳理得差不多了,縣衙里的那些官吏也都知道他們干不長了,封禪大典之后,就得離開縣衙,不過,倒也沒有哪個人敢炸刺兒。
官吏們也不傻,如果他們敢和李日知叫板,那后果可是非常嚴重的,誰讓他們被響馬給關進大牢里了,這件事要是捅出去,那他們誰都沒好果子吃,能夠什么懲罰都沒有,只是不做官而已,已然是他們能夠得到的最好結局了。
官吏們大多沒什么本事,但有少數人算是有點兒小心思,便想著運作一下,去外縣接著做官。
對此,李日知也不阻攔,那幾個官吏能不能到外縣接著當官,全看他們自己運作的本事,只是看他們上竄下跳的,李日知心里也清楚,他們不會成功的,最后的結果仍舊是回家吃自己。
以為外縣的官吏都是吃素的么,把位子讓出來給他們,開玩笑一樣,有這種小心思沒關系,但為了實現這個小心思,要花多少錢進去,要走多少的人情,那才是實力的體現,而博城縣的官吏們,幾乎沒一個有這樣的實力,否則也不會在甄蒙德手下當官了,真有實力的人,甄蒙德可是一個都不會用的。
至于縣衙里面的差役,也是要被遣散的,這就更容易了,都不用李日知出手,那些地主老財們就替他解決了,保準一點狀況都不會出的。
為了能讓自家的子弟進入縣衙,有個差事,吃上官家飯,地主老財們也算是拼了,非常地賣力,一點兒都不讓李日知操心。
轉眼二月到來,皇帝和武皇后登泰山祀天祭地。
第一天在山下封祀壇祀天,第二天登上山頂,封玉策登封壇,第三天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皇帝獻禮之后,武皇后升壇亞獻。
封禪大典一切順利,算是圓滿地完成了武皇后的心愿!
封禪結束后,皇帝下旨,改元乾封,改博城縣為乾封縣,李日知為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