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除華國之外的強隊,比如伊朗就認為他們比現在的華國隊強。
東道主菲律賓認為他們可以主場奪冠,而韓國和日本也認為他們有機會。
但很快張思新會告訴他們,想多了。
首戰對韓國,張思新決定讓最穩的首發先亮個相。
后場西熱力江、孫悅、朱芳雨,前場易建聯和王哲林。
原來歷史上國家隊小組賽就輸了兩場,開局就輸韓國,最終小組第三。復賽中連勝才晉級八強,然后被臺北隊給干了,可以說是連臉都不要了。
所以這次小組賽一開始,張思新就直接上強度,在亞洲他真丟不起人。
“在我手下打過球的兩位肯定知道,我對比賽的要求就是要上強度,做不到就下來,累了就下來,沒有人是必須的,我們是一個團隊,我的團隊沒有誰都能贏。”
“所以讓我看看,誰愿意留在場上。”
比賽一開始,韓國隊就感受到了窒息的外線防守,這支國家隊首發內線協防其實差點,但在亞洲賽場已經夠用。
而孫悅和西熱在外掛加成下,防守讓韓國很難辦。
韓國隊最強的就是三分,順利開局之后,張思新就下了王哲林,上移動更快的內線加強防守。
進攻端,看上去和之前森林狼戰術差不多,喜歡玩高位擋拆。
但阿聯沒有樂福的策應能力,所以國家隊有點太陽納什和小斯擋拆的味道。
阿聯一步順下絕對比亞洲玩家高一個擋拆,靠的就是身體素質。
在張思新的體系下,阿聯不是戰術核心,而是一個強攻點,這才符合他的定位。
國家隊從大姚時期開始,開始玩內線核心戰術,喜歡讓球員單打。
大姚可以支撐起這套,但大姚退役后,接下來的主教練還是喜歡這樣玩,但阿聯和大姚的技術特點不同。
阿聯能夠得分,能夠防守,能夠搶籃板,無法有效的帶動隊友,給他安排類似大姚那種戰術結果就是他每次都打出好看的數據,但球隊整體很難看,還各種輸球。
張思新帶的國家隊肯定不能這樣打,他們要打團隊籃球,進攻端和防守端都一樣,在NBA純粹的團隊籃球無法拿下總冠軍,但亞洲賽場不一樣,因為國家隊的配置在這邊就是頂配,相對于一群球星打團隊戰術,就像是森林狼那樣。
至于帶國家隊打世界大賽,打團隊戰術也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國家隊沒有世界級的球星,而且張思新一開始又不是要奪冠。
像聯盟那些團隊球隊一樣,先進個季后賽不是很好嗎,換成國際賽場就是小組出線,然后找機會更進一步。
按照張思新的想法來,國家隊肯定不會像原本歷史上那樣,大姚一退直接就進入最黑暗的幾年。
“給我繼續壓迫他們……進攻上要更果斷一點。”張思新在場邊喊道。
戴爾-庫里坐在場上,臉上滿是微笑,和張搭檔就是有成就感,他感覺他的訓練對華國球員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