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輩子的見識用在當下的年代,很多看似無解的問題都能被楊寧輕易解決。
比如,一個極為普通的不銹鋼餐盤便同時解決了員工吃飯自帶飯盆的時間耽擱,以及一餐只能打一份菜的矛盾。
但也必須承認,楊寧缺乏實操經驗,在很多事情上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比如眼下急需開展起來的造勢。
花點錢,于各大報媒上撰寫軟文,鼓吹一下即將上市的VCD及其品牌,是楊寧所能想到的造勢手段。
無疑,這個手段肯定是正確的。
然而,這軟文通稿該怎么撰寫,核心內容要抓住哪幾個點,上報的頻率節奏又該如何掌握,卻都屬于楊寧的知識盲點。
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在執行上,楊寧經驗不多,存在著需要交點學費的較大概率。
而在馮北倉的口中,他請來的那個米國佬卻是能極好的彌補了楊寧的這塊短板。
由此,楊寧不可能不對這么一個老外產生出些許的興趣。
“他叫什么名字?畢業于哪所大學?會說咱華國話不?”
楊寧倒是不怎么擔心米國佬來到華國會產生水土不服的毛病。
八十年代形成的外國月亮就是比華國圓的偽真理仍舊被大多數人所信奉,但凡標榜上米帝國主義成功案例的頭銜,販賣到華國來必然能夠吃得開。
國人對舶來品的包容性處在了絕對的高位,若有不適,問題一定是出現在了自己的身上,是自己層次太低,理解不到舶來品的精妙。
從實用主義出發,楊寧對此現象雖然反感,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因而,在詢問那個米國佬的基本情況時,楊寧已然做出了照單接納的姿態。
馮北倉稍顯得意介紹道:
“他叫道森,畢業于……”
楊寧只覺得腦袋里嗡的一聲,馮北倉接下來說了些什么,他是一個字也沒聽進耳朵里去。
不會吧!
不會那么巧吧!
真要是那個道森的話,他么的,那也忒狗血了不是?
……
道森也沒想到,有朝一日,他還能回到帝都來繼續他以前的性福生活。
而且,這一次回來,所得的報酬,比起他之前在帝都大學校園里做外教老師還要高了一倍多。
一年半之前的那個冬天,道森迫于無奈,結束了在華國帝都的美好和性福。回到了米國后,卻是扎扎實實過了這一年半的清苦日子。
以他那種不入流大學的文憑,在華國能夠騙來一片嘖嘖贊嘆聲,但在米國,卻只能換來一片白眼。
白領沒資格,藍領沒能耐。
道森也只能混跡于鈕約唐人街中,以教習那些前來淘金的華國人及其子女的英文為生計。
雖不至于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每個月的房租也能成為一件讓人頭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