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一的想法很簡單的。
遼東的問題,就是一個持續流血的傷口。
這個傷口一日不止血,那么大明的內憂外患,永遠都沒有辦法解決。
所以不但要擅守,而且要攻。
戰爭是消耗戰,若是一味的防守,那么遼東的建奴,便永遠占據戰略主動!
他們不打你時,可以休養生息,利用沃野千里的遼東,讓遼民為他們開墾,同時制服蒙古諸部以及朝鮮,虎視大明。
而他們一旦進攻,大明的邊鎮,就陷入了絕地,不得不源源不斷地和建奴人拼消耗。
你為了防守,就不得不朝關內汲取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統統都毫無意義的消耗在邊鎮之中。
建奴人攻擊失敗一次,大不了退回去,繼續壯大。
可只要他們成功了一次,那么數不清的百姓,便被他們虜去,堆積如山的錢糧,又會成為了壯大他們的力量,甚至連京城都陷入他們的威脅之中。
這樣消耗下去,其實此時的大明朝,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撐著。
在這天災頻繁的時期,經濟基礎卻被持續的消耗掉,就算大明不被建奴人打崩,在關內……為了維持遼東的戰線,不斷地征派兵餉,再加上天災**,自己也要崩潰。
張靜一之所以提出這些,是他認為條件已經成熟,這里有大量能吃苦耐勞的關中精壯,可以組織起一支百戰之兵。
關中素來民風彪悍,人也憨厚,這是建立一支能夠野戰的精兵條件。
而只有有一支可以野戰的精兵,才能隨時深入后金的腹地,這就等于,原本安全無虞的后金,也隨時要承受被大明不斷破壞其經濟基礎的壓力了。
否則就是后金越打越強,而大明被這無窮無盡的消耗戰拖死。
可天啟皇帝和孫承宗震驚之處就在于。
從薩爾滸之戰開始,大明與后金大小數十戰,無數次證明了,明軍根本沒有野戰的能力!便連防守,都捉襟見肘,何況是將大軍放到野外去,沒有城墻的庇護,這仗沒法打。
正因為如此,大明在遼東的無數巡撫和總兵官,他們所奏請的戰略大抵都是一樣的,即進行防守。
熊廷弼是如此。
王化貞是如此。
再到后來的袁可立。
還有此后的孫承宗。
以及現在的袁崇煥,也都是如此。
只不過有的人認為,應該修繕這一處防線,有的人認為,應該加強另一邊的防線。
也有的人認為,只要我們守住這一道防線,就可以阻止后金繼續進兵。
有的人牛逼吹的比較大,則認為,只要守住這一道防線,然后我們就可以三年平遼。
天啟皇帝可不是崇禎皇帝,他不喜歡吹牛,在軍事上,他有自己的見解。
所以袁某煥號稱可以三年平遼的時候,天啟皇帝毫不猶豫的對他進行敲打,然后告訴他,別白日做夢了,好好的干活,給朕守住。
好家伙。
現在居然有個家伙,居然說陛下……我覺得這樣防守下去不是辦法,要不,直接一波流,將后金平推拉倒,就像萬歷皇帝在的時候,我大明主動出擊,犁庭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