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兄弟忙了一多個月后,總算是把紡織工廠給弄了下來,通過收購了一家經營不善的紡織廠,然后再購入了幾臺先進的紡織機,再從清源郡那邊直接從農場主手中收購低價棉花,很快他們就投入了生產。
新機器做出來的布匹質量相當不錯,再加上他們的原料低,所以很快就打開了市場,和幾家紡織品貿易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
這些布匹還是用于出口的!
這也是對大恒當代工業的一個特色,那就是好東西基本用于出口,國內自用的都是中下等貨色。
而即便是用于出口的所謂上等貨色,但在國際市場上其實也是屬于廉價低端貨。
沒辦法,現在大恒的工業技術就是這么的渣!
但是即便是做到這一步,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如果不是背靠著廣闊領土,龐大的可耕地數量,豐厚的各種資源,超過兩億的人口,大恒帝國根本不可能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發展出來現在的工業水平,其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和其他工業強國的產品進行競爭。
哪怕只是低端市場!
大恒帝國的工業技術水平,最近幾年來是一年一個臺階,進步的非常難迅速。
這除了大恒帝國自身的基礎條件不錯外,也和大恒帝國最近幾年實行的官商結合經濟政策有極大的關系。
統一之前,大恒的工業基本都是處于各藩鎮的官方控制下,屬于非常特殊的藩鎮經濟模式,但凡是賺錢的行業,都是被藩鎮們直接掌控,不管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甚至連普通的服務行業,只要是稍微賺錢的藩鎮們都不會放過。
這些藩鎮產業在大恒統一的過程里,陸續被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接受并管理。
這也導致林子然統一大恒帝國之后,幾乎全帝國的工商業都處于帝國官方的掌控之下,統一之處的大恒帝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管理著大恒帝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各類工業,重工業更是全面處于官方掌控之下。
不過這種經濟模式對整個帝國的發展并沒有太大的好處,容易僵化,缺乏競爭力。
但是也是給了林子然更方便進行工商業調整布局的可能性,畢竟這些產業都是從各藩鎮手里接受過來的,并沒有太多的亂七八糟的利益糾紛,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喜歡怎么合并、拆分都可以。
統一之后,在林子然的主導下,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對下屬的眾多資產進行了遍及全國范圍內的調整。
國有資產開始大規模退出除了國防工業、核心產業、民生產業以外的眾多普通產業,比如紡織產業就是大規模退出,這一方面是扶持鼓勵民間資本投身工商業,而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集中資源,做大做強關乎國防安全、民生支柱的若干核心產業。
如武器、鋼鐵、礦務、化工、石油、機械、造船等典型的核心產業。
做大做強核心產業的過程里,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對上述行業的眾多企業、工廠進行了合并、拆分、組合。
最終建立了三百多家大型或專業企業,以帶動整個帝國的工業發展,其中很多行業為了保持良性發展,都會同時扶持兩家同類型的企業,以進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