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繼續的和觀眾朋友互動著:“今天開播呢,是因為韓國綜藝節目的事情。可能有人不知道,我就說說吧。最近我去參加了《看見你的聲音》第六季的第一期,節目在昨天已經在小破站這邊更新了中文版,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因為一個歌唱節目嘛,我就登上熱搜了,大致就是這個事。”
彈幕說著:“昆哥牛皮,一首歌,唱傻了所有的韓國觀眾,目前韓國網絡上很多人都在討論著昆哥的實力呢。”
楊昆笑了笑說道:“歌唱實力嘛,我又不是專業的。額,別看著我有這些音樂設備就以為我是專業的,不,我是玩票的。”
彈幕飄過:“你這滿屋子的設備都小幾十萬了,還玩票?”
楊昆看著彈幕笑著回應道:“嗯,沒錯,我就是玩票的。這些不過是用來讓自己玩得開心的工具而已。就像有人喜歡賽車,買一個模擬器,或者有條件的直接就買一輛跑車下賽道去了。而我,不過是玩玩音樂而已,沒什么太大的差別。”
楊昆繼續的說著:“既然說道音樂,我們就聊聊關于‘音樂’在華夏的問題吧。知道為什么現在網絡歌手越來越多,以前那些我們熟悉的歌手卻逐漸在消失,或者干脆專輯也不發了,直接去某節目里面當評為了呢?”
“沒錯,這個彈幕說得沒錯,因為華夏的詞曲創作人越來越少了。你們發現了嗎?現在還在流行樂壇里發行專輯的,全都是自己會創作的。那些不會自己創作的人,要么直接消失在我們的視野里,要么就被邀請當評委去了。為什么華夏的創作人越來越少?大家想過這個原因了嗎?”
楊昆繼續的說道:“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詞曲創作人吃不起飯,干脆就不寫歌了,直接去做影視劇或者電影里做配樂去了。在華夏非常奇怪的現象是紅了歌手,餓死了創作人。所以沒有創作人了,那些不會自己創作的就沒有能力去發行專輯了呀。”
“歌手因為一首歌紅了,商演接到手軟,但問題是詞曲創作人呢?當初給的歌曲,可能就那么三五萬塊,直接買斷了。我是創作人的話,我還寫個屁的歌曲呀。我去做電視劇的配樂,還按照每集來算錢呢。”
“或者那些會創作的干脆就自己寫的歌曲,自己唱,去做網絡歌手了。現在網絡歌手不是很多嗎?而且現在火的都是一些網絡歌曲,難道大家沒有發現這個現象嗎?”
“然而華夏兩千年左右的時間為什么好聽的流行歌曲那么多。告訴你們吧,大多數都是買的日、韓的版權。不管是劉若英的《后來》,還是信樂團的《死了都要愛》。”
“當初的港臺流行歌曲,有百分之八十的歌曲是買的海外的版權。這個小破站里有介紹,不信的,可以自己去看。”
楊昆繼續的說著:“為什么日本的音樂,韓國的音樂都超越了我們。很簡單,版權意識。歌手發行了專輯,詞曲作家是要抽成的,而不是三五萬塊就買斷。”
“我舉個例子,最近在韓國娛樂節目里時常出現的金伊娜作家,僅僅憑借李知恩演唱的《好日子》這首歌她的年收入就高達十億韓元,換算是六百萬華夏幣。歌手賺大錢,總得讓詞曲作家喝口湯不是嗎?這樣大家才有動力繼續創作出好作品呀。”
“歌手和公司把所有的都吃了,那這些詞曲創作人還玩什么音樂,干脆去做電視幕后的配樂算了。你演唱的實力再好,不會寫歌,沒有自己的代表作,那就是瞎扯淡。作為歌手,難道就永遠翻唱別的人?臉呢?至于為什么不買日韓版權了?因為現在版權買斷非常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