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中的宿舍樓和食堂,只隔著一條籃球場寬度的通道。拐出這條通道,走過豎著幾個籃球架的、學校開晨會用的小操場,正對著小操場的高臺底下,就是學校的廣播室。
丁點大的廣播室旁,有一個更加不起眼的小門。
從這道小門進去,便是宿舍樓前的小院。
這個宿舍樓小院,更確切講應該是個小天井。
院子前方被低矮的廣播室攔住,左邊是一幢只有四層高的破舊小樓,也就是學生宿舍;右邊是一排低矮的排房,一共只有六間,那是教職工的值班室。
剩下正對著入口小門的那一面,是兩間雜物室。
四面八方,被圍得通通透透。
只要出入小院的門一關上,這個地方就像幾乎和學校完全隔絕開來。平日里,鮮少有學生會好奇這一片地方是干什么用的,就好像這一方小院根本不存在一樣。
院子里住的人不多,教職工宿舍排房靠里頭的四間,長期以來一直空著。屋子里沒有床鋪,沒有家具,沒有任何東西。另外兩間的使用頻率也不高,只有臺風天之類的情況下,教育局要求學校必須有人值班,學校才會安排一名老師和一名領導在學校里過夜。
不過領導自不用說,肯定是要睡在行政樓里的。
所以這邊的屋子,當然只能留給倒霉蛋老師。
兩間值班室,男左女右,每年可能也就有兩三天晚上會亮一下燈。所以學校的保安室大爺也不多浪費自己的力氣,最多每隔個把月,才會趁著太陽好的時候,把屋子里的被子、褥子拿出來曬一曬,去一去霉氣。至于值班的老師用不用,那就不關他的事了。
所以說到底,這院子里真正能住人的地方,也就只剩下學生宿舍樓。
十八中的初中部加上高中部六個年級段,全部的住校生,總人數大概在六十左右。
其中初中部不到二十個,全都住在最頂樓,基本都是家住市區邊緣的,周末全都回家。
剩下的高中部三四十人,就既有下面縣市區的,也有市區郊區的。不過還是市郊占多數。那些能住上一整個學期,連小長假都不回家的,包括江森在內,總共不到十個人。
江森他們高一住三樓,高二住二樓。
但一樓沒有高三。
因為十八中開辦高中部,今年才是第二個年頭。
——因此毫無疑問,江森他們這群貨,在學校領導眼里除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偽潛力股”外,更多的,他們還承擔了扮演學校第二批小白鼠角色的責任。
而也同樣因為這個原因,眼下市里教育系統的領導們,對十八中也是差不多的態度。
高中部辦學前四年到前六年,隨便學校怎么折騰,不出成績也沒什么太大關系,就當是練手了,老色批校長的試錯和容錯空間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