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高三七班有個別姑娘,比方說陳超穎,是音樂和舞蹈兩門都報的,倒不是說真有這么全能,只是她的戰術就是漫天撒網,能考上哪里算哪里,這樣的話,這一去費用就更高。
但像她這樣的,也只是個例,班上還有家里條件不那么好的女孩子,出門的時間就要稍微晚一些,比方鄭依恬,就打算在三月底出去,然后半個月到三個星期之內結束戰斗,能省一點是一點。另外還有一些姑娘,則是因為考試時間的原因早出早歸,三月中旬出去,三月底就回來。總而言之,高三七班在這個學期里,長時間都要人員不整。
等到五月份真正進入沖刺的時候,班上的人才能完全到齊。
這也是江森在進入這個藝術班之后,終于近距離地看到藝術生個普通學生們不一樣的地方。畢竟平日里班上的姑娘們在琴房練琴、在舞蹈房里壓腿、在畫室里畫畫,這些場景江森都是不參與的,甚至如果不是姑娘們主動向他提起,他都不知道十八中內居然還有這些場所。
——鵬鵬搞這個藝術班,竟真的下了血本!
江森坐在缺了十幾個人的教室里,跟著背了兩篇文言文,然后八點下去做了廣播操,八點半回到教室,新的一天又按時開始。
鄧月娥滿臉嚴肅地走進來,班上少了一堆姑娘,也完全不影響她上課。
事實上各科老師,都對藝術生的缺席毫無想法,復習進度該怎么來還怎么來,最多就是偶爾點名叫人的時候,發現那人不在。
而反過來,站在江森的角度上,他則是真心抱著一種很想跟老師們好好復習,但越是隨著復習進入深水區,他就越是感到老師本人的力不從心。
尤其文綜這三門,鄧月娥時不時就會因為地理課紛繁的知識點線頭雜亂,自己講到一半發現方向不錯,趕緊倒回去重講,而且講題的時候,她所提及的那些得分點,往往會跟標準答案有所出入,甚至偶爾比較離譜的,會出現根本挨不上邊的情況。
江森能看得出來,這是典型的經過三年時間的自我培訓,鄧月娥已經形成了一套基于她自身知識的答題思維方式。而這種方式方法,又并非是最正宗的文科答法,江森如果按照她的思路來,固然能在她手里拿到將近90分的分數,但高考的閱卷老師認不認,這就非常難說。
然后是問題相對較小的政治。
張雪芬的水平,目前看來應該是這一群年輕老師當中最高的,但張雪芬也有張雪芬的問題,就是復習的訓練強度不夠。她上課時講的那些題目,往往不是特意為江森準備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全班同學服務,所以題目經常過于簡單,對江森來說,就不具備訓練意義,也就是基本上浪費了江森的復習時間。
最后問題最小的反倒是史麗麗。
因為史麗麗上課,差不多就是照著標準答案或者課本念一遍,但這種教法,反而對江森有利。至少這么干,能加深江森對課本知識點的印象,答題思路也不會跑偏,時間也不算浪費。
對十八中的師資力量,江森現在已經沒辦法再提什么要求了。
事實上高一過后不換人,這批人就已經不可能再換掉。
程展鵬當時能招來葉艷梅,后來又招來李興貴,就已經不容易了。這批年輕老師,也是學校的重要資源,程展鵬當校長,考慮問題的重中之重誠然是高考,但也不可能僅僅只有高考。
江森耐著性子,上完早上的課。
中午吃過午飯,就抓緊去了趟學校斜對面不遠處的五元理發店。店里的老師傅跟江森已經混得面熟,手起刀落,就給剃了個精光。等到下午上課,班上的無聊鬼們又是一陣嗷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