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御史。”
被點名的萬高,上前聽候。
“既然你懷疑,汪汝潤乃是勾結倭寇之人,便按此查下去吧。朝廷不會冤枉任何一個人,也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敢于背叛大明的人!”朱瞻基沉聲說到。
萬高一凝:“臣領命,誓必查清此案,以示朝廷清明!”
朱瞻基頷首點頭:“萬御史,此案稍晚便會被朝廷知曉,你要查清此案,不必有所鼓勵,若有所請,此時只管說來。”
“王博厚與汪汝潤有嫌隙,臣請即刻捉拿王博厚極其親屬,盤問審訊!”萬高直接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
若王博厚只是個普通人,或者只是個普通小鹽商,萬高不需要請示,也能直接將其拿下。
現實卻是,王博厚是兩淮定定有名的大鹽商,更是可能有關兩轉都轉運使葉英發的人物。
朱瞻基看向一旁的葉英發:“葉大人,你覺得呢?萬御史要抓了那王博厚審問,你是何意見?”
葉英發不假思索,當即開口:“臣無異議,事關汪門慘案,凡有嫌疑,皆需審問清楚!”
朱瞻基放出笑聲:“葉大人處事公正,本宮信服!”
這是今天,太孫第二次夸贊葉英發是個好官。
朱瞻基不等葉英發嫌棄,就看向萬高:“萬御史,你也聽到了,葉大人沒有異議,如今羅向陽就在江都,你去尋他,將王博厚一家,捉拿進你的兩淮巡鹽御史衙門吧!”
“臣領命,這就去辦!”萬高應了一聲。
請示了一番,便轉身離去,找羅向陽統帶的錦衣衛,抓捕王博厚一家。
朱瞻基發出一聲嘆息。
“揚州不能亂,兩淮不能亂,尤其是在朝廷南疆用兵之時。這是底線,你們執掌兩淮,需得記住。”
這是要趕人的意思了。
葉英發、鄧永新、戴圍三人,連忙面向太孫。
“臣等知曉。”
“城中動亂,臣等先行告退。”
朱瞻基點點頭:“去吧,好生做事。”
……
待到三人離去。
一直站在涼亭外的于謙,面帶笑容,默默的走了進來。
“太孫,汪府后墻外的那柄倭刀,是您安排的?”于謙只看了一眼旁邊的花錦官,便開口小聲詢問著。
朱瞻基點點頭:“戴圍殺了那么些倭寇,總是會繳獲些倭刀帶回來的,正好也就用上了。”
于謙皺著眉沉思。
他此時也算看清了,太孫這是要用,假借汪家被倭寇所殺,作為突破口。
為了顯示朝廷公正,和汪家有嫌隙的王博厚,才會被調查。
不過……
于謙開口詢問:“若是汪汝潤勾結倭寇,那與其與嫌隙的王博厚,便不可能與倭寇勾結,查他也就顯得不合道理了。為何葉英發方才會答應?”
這一點很關鍵。
朱瞻基輕笑一聲,他示意旁邊的花錦官,為自己倒上一杯被煮開了無數次的茶水。
“汪汝潤是不是勾結倭寇,尚且存疑。王博厚是否與汪家滅門案有關,也有待查清。但鄧永新控告葉英發,官商勾結,他就不得不答應,萬高要查王博厚的要求。他若是方才不同意,我便能就此拿下他治罪。”
于謙有些明悟,遲疑著點頭。
但他還是忍不住開口道:“您覺得王博厚是否有問題?”
“不論王博厚有沒有問題,現在開始,他必須有問題!萬高查出兩淮鹽商,與倭寇有勾結,這件事是真。鄧永新控訴葉英發,以王博厚為白手套,大抵也是真。”
于謙越發不解:“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將葉英發等人定罪……”
朱瞻基輕笑一聲:“還記的汪府外的倭刀嗎?”
于謙點點頭。
他正要追問,太孫已經擺擺手。
于謙心里,按著太孫以前的解釋,罵罵捏捏了一聲。
謎語人!
兩淮大鹽商汪汝潤滿門滅口的案子,在江都城里徹底的流傳了開來。
不少的謠言和消息,從各處流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