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臺上,已經傳來了粉筆敲擊黑板的聲音。
“不進則退,御敵與千里之外!”
黑板上,整齊的十一個字板書,皆有斗大。
朱瞻基沉聲重復了一遍,目視眼前的數十個孩子,目光如炬,灌輸著自己希望的結果:“邊疆界線,非是底線。國朝之穩定,則邊疆藩屬必勢弱。強則生斗,則民不安。以邊疆界線為底線,控弦千里之地,以軍備制造緩沖之地,則民安。”
朱瞻基的言論,很激進。
同樣,在如今看來,是不可取的。
若是按照這樣的道理,將如今大明的邊境,向外擴張千里……
不!
哪怕是數百里,若要耗費的人力、物力,都將是海量的。
臺下的孩子們,似懂非懂的點著頭。
至少,他們知道了,要御敵于外的道理,這節課便算是成功的。
只聽朱瞻基接著說:“有個問題,你們認為,如今之大明大不大?物產豐不豐富?”
孩子們的心是很小的。
幾乎,過半數的人,立即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言稱大明很大,物產豐富。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么多年連應天都沒有走完,足以說明大明之大。他們學習于此,卻能得到數不盡的東西享用,自然是物產豐富的。
就連最后的孔彥縉,也幾乎是要點頭表示同意。
這是屬于儒家的傳統觀念。
正是因為有了中原之地大物博,才有了無數的鼎盛王朝出現。
但是最近養成的習慣,讓孔彥縉忍住了表態,靜靜的看著講臺上,并不比自己大多少的皇太孫。
只見朱瞻基搖搖頭,笑著道:“要我說,大明并不大!甚至很小!”
臺下,隨即響起一片吃驚聲。
孩子們都很配合。
紛紛露出好奇的目光,想要知道,這個不大,到底是因為什么。
“大明的百姓,缺不缺糧食?我想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黃銅?自然也是缺的!”
“大明缺不缺金銀?更加的缺!”
“若真是人人有肉吃,人人穿綾羅,那個時候才可以說,大明已經足夠大了。”
“但是現在,大明一點也不大!”
孩子們,露出了一些明悟。
孔彥縉心生警惕,他覺得等下會有什么事情要發生了。
果然。
只見朱瞻基一拍講臺。
面向眾人,沉聲道:“三寶太監數下西洋,遠行萬里海疆,所見識到的土地,加起來有好幾十個大明那么大。
“那里,物產更加的豐富,那里的土地更加肥沃。
“但是那里的人們,卻不懂的如何勞作,不懂的如何耕種,不懂的如何開采挖礦,不懂的如何生產。
你們說,大明這個時候應該做什么?”
一個問題被拋出,朱瞻基端起了講臺上的茶杯,嘬了一口茶水潤嘴。
他的目光,則是似有似無的看向課堂上,堆放掃帚的位置。
孩子們的心思是純潔的。
太孫的問題,他們也都聽懂了。
就是現在,在大明的外面,有比大明還要大幾十倍的土地,也生活著很多的人。
但是他們什么都不懂,都是笨蛋,不會過好日子。
所以,大明要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