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之下,于謙嘆息的解釋著:“大抵是因為定海前所的事情,今年卻是比往年要顯得冷清了一些,若是在往年,這官道上皆是入城出城,返鄉之人。”
因為舟山、松江的事情。
杭州城的人,在這年關將近,也不管再往外走,更不要說返鄉。
而在外地的杭州城人士,在聽到家鄉的消息后,更不敢回鄉了。
朱瞻基看著眼前不遠處,這座歷經千年的杭州城,說道:“都會好起來的!”
于謙自我勉勵了一下,擠擠笑容:“倒是要您屈尊,暫居寒舍了……”
于家在錢塘,算是大戶人家,除了祖屋之外,還另有數處別院。這一次到杭州城,朱瞻基就是要隨著于謙,住進其中一處別院內的。
聽到于謙的話,朱瞻基笑了笑:“我對那塘棲蜜桔、陶莊黃雀、蕭山方柿可是早已心馳神往。”
于謙連連點頭:“年關將至,家里定然是早就備好了年節菜蔬,屆時屬下讓人送過來。”
朱瞻基贊許著,看向于謙,忽然問道:“你如今身在幼軍衛,可知家中的想法?”
于家世代讀書,于謙他爹,他爺爺,都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
于謙祖父,在太祖高皇帝年間,更是官至工部主事。他爹于彥昭雖未步入仕途,卻也是飽讀詩書。
很顯然,于家的基因,從骨子里就是一家子讀書人,不說仕途宦游,也該是潛行讀書。
再看看如今的于謙,放著圣人先賢的書本不讀,跑到了幼軍衛里做了一個小小的經歷。
這對于于家來說,顯然是離經叛道的。
于謙苦笑了一下,他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就莫名其妙進了幼軍衛,成了軍中經歷的。
“家父大抵是要說教幾句的,不過祖父寬仁,有祖父在,便不會有什么事……”于謙低聲說著。
這就是家里有老爺子的好處!
朱瞻基感同身受,連連點頭:“走吧!回家!”
這是對于謙說的。
闊別家鄉一年之久,此時重回家鄉的于謙,雖然有些忐忑,但也滿懷激動。
朱瞻基其實沒有多少的感觸,即將馳騁海疆的等待,遠比錯綜復雜的應天城,要更讓人向往。
王景弘大概是要在年底,才能帶著船隊從南疆趕到錢塘。
在此期間,朱瞻基都要等在杭州城,不光是等著王景弘的歸來,還是在等著松江府水師大營那邊的消息。
城外的碼頭上,已經暫時被杭州衛接管了。
碼頭邊上,也有一座大營,正在拔地而起。
用的,自然是從應天傳播過來的新式水泥。
舟山,在未來是華夏的其中之一的軍事港口。而在如今,吃水深度普遍不深的年代,杭州城外完全可以建造一個設施完善的水師母港。
數千名南疆俘虜,即便是在如今這個季節,還依舊涉足錢塘江里,將河床清淤加深。
自此第一批南疆俘虜到來之后,源源不斷的南疆俘虜,從南疆被押送到大明,奔赴各地,投入到大明的基礎建設之中。
站在杭州城的城門外,朱瞻基隱隱約約的能夠看到,遠處的碼頭上,一片熱火朝天。
入了杭州城,同樣是一片熱鬧景象。
咸延袤十里,井屋鱗次,煙火數十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