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松江府的時候,他們雖然沒有親自去到拓林村,但那三百零九座新墳的事情,他們聽的真真切切。
于文明長嘆一聲,老人回到錢塘多錢,對于倭患早就見怪不怪了:“太孫,倭寇與內地勾結之人,每逢朝廷用兵之時,必會如此。正是因為有那些勾結倭寇之人通風報信,才致使朝廷清剿大軍,每次空手而回。”
朱瞻基兩世痛恨倭寇。
但他更痛恨那些明奸!
他們出身在中原大地之上,他們吃著這片土地產出的糧食,用著這片土地給予的一切,但是他們卻毫無廉恥,恬不知恥,數典忘宗,為了彈丸小利,就能做出禍國殃民的惡事來。
朱瞻基很久之前,更是聽聞,有朝廷官員,已是正科……
夫妻二位,為了蠅頭小利,甚至于說是上桿子的,將朝廷的機密透漏出去。
何其愚蠢!
更是甚者,恬著臉上桿子,也要去舔那些白皮的屁眼子!
致死,他們都覺得凡是中原之外,皆為仙境。
死不足惜!
“若要掃除倭患,必先根除明奸!”朱瞻基沉聲道:“若無那等叛國之人,替倭寇通風報信,勾結內外,宵小倭寇,何以成大患!”
于文明在一側沉思著,他亦是為官多年,懂得朝野之事,此時不由出口:“太孫,請恕老臣胡言亂語。”
朱瞻基笑道:“老先生但說無妨。”
于文明點點頭:“太孫,此時不論太孫行蹤是否表露,海外倭寇,及沿海勾結倭寇之人,此時必不會再擅自妄動,太孫有意揪出這些人,只怕會很難。”
朱瞻基點點頭,很是滿意。
這就是當過官的人,對于一件事情,不能只想著如何做成,以及做成之后的結果,還要想到辦這件事的時候,究竟都會遇到哪些問題。
現在,朱瞻基遇到的問題就是,大明的敵人們知道大明要剿滅他們,所以他們潛伏了下來。
找不到沿海的明奸,就無法將其根除,無法根除便無法出海剿滅倭寇。
因為不根除明奸,大軍出動的消息,必然會在第一時間被傳遞給倭寇。
對于明奸們來說,金銀財富才是最重要的。
大明?
不好意思。
幾百年后,他們甚至能放棄所謂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傳統,為異族打開國門,向異族俯首稱臣。
于謙在一旁插嘴道:“太孫,如今那黃四郎已入水師,是否可以?”
當初在拓林村十里外的小樹林邊上,鄭忠最終還是背上了賣官鬻(yu)爵的的事情。
他不做也不行。
若是他不做著賣官鬻爵的事情,如何能夠打消黃四郎對朱瞻基這幾位賢弟的猜忌,又如何能通過黃四郎,將與他聯系的沿海明奸們,給一網打盡呢?
原先,朱瞻基還是帶著幾分質疑的。
等到他們離開拓林村,還未進到浙江境內,就聽到錦衣衛稟報,鄭忠放出消息后不久,那黃四郎就帶著上萬兩的白銀,以及數十名家中仆役投身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