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楊士奇所說的,朝廷派到地方教化的人,肯定不能師出無名,得要有官身才行。
于是,這位內閣排位最后的大臣,直接建議給這些少年統統賜予官身。
坐在楊士奇對面的金幼孜,不由的撇撇嘴。
諂媚!
他覺得楊士奇有些太多于獻媚了。
但是朱瞻基卻拖著長長的尾音說:“這樣做不好吧……”
很顯然,這不是在問提出意見的楊士奇,而是看向了首輔楊榮。
官員的任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
但是內閣和吏部同樣有著舉薦的權利,所以去的了楊榮這位首輔的贊同,基本就表明這件事情代表著已經得到了朝廷的認同,等送到皇帝面前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再有被駁回的事情發生。
尤其是在這件事情,是為了給皇太孫培植黨羽。
大概,皇帝和高興自己的大孫子,終于是想起來要培植自己的黨羽了。
但是楊榮還是有些徘徊。
大明的官員,如今都要經科舉入仕,皇帝朱筆題名,如此才算是完整。
那些少年的作為,他有了解,但他同樣知道,那些出自日月堂的少年沒有一個人取得過功名。
一大批沒有經過科舉的少年,同時獲封大明官職,楊榮覺得到時候朝堂上又的要掀起一陣風波。
朱瞻基默默的看著陷入糾結的首輔,淡淡道:“南疆及東瀛即將步入穩定,走上長治久安的道路,朝中需要盡早擬定出各地三司人選,好讓各地真正的能夠歸于我大明王道教化之下。”
楊榮的目光微微一閃。
太孫這是讓出了南疆和東瀛,文官之中最高一層的人選權力。
相對于一批投身南疆和東瀛地方的少年們,很顯然,楊榮更加的關注與那些統轄一方的高官人選。
這關系到他身為首輔所推行的政策,能否通暢的執行下去的問題。
如今太孫這樣說,即便太孫在這些事情中沒有絕對的決定權,但是來自于太孫的助力,楊榮覺得自己應該擁有。
“楊大人所言,本官無異議。”
楊榮終究還是很內斂的,更是將這件事情歸咎到楊士奇的身上。
到時候傳出去,就是楊士奇提議,這才讓那些少年人獲得官身。
就算是出了什么事情,也不管他楊榮,乃至于是太孫的事情。
楊士奇有些無奈的看了一眼老伙計,首輔大人的心思他明白。
但是他也無可奈何,他想要在太孫面前多積攢些情面,這樣的事情就必須要認下。
現在算算,楊士奇覺得自己除了獲得了太孫的情面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好處可言。
太孫獲得了南疆及東瀛地方官員的人選,首輔大人獲得了兩地三司的人選。
這兩人都是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啊!
對面,金幼孜再一次撇撇嘴。
他忽然覺得,就算是身居大明次輔,也不過是件可有可無的事情而已。
徐景昌一直在喝茶,一杯接著一杯。
他現在倒是覺得,果然還是文官們玩起手段來格外的好看。
不過自己還是更適合干殺人的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