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道人收徒,從來不看自己心意,也不看世間緣法,他只尊崇昊天的旨意。
何為昊天的旨意,世間萬物都系于昊天之下,只要你能看見,那便是昊天的旨意。
他于茫茫南海游蕩在了東海,隔著百里怒海看到一個男孩,他覺得頗有意思,靠近去看,然后當離去時,又在男孩體內發現了昊天的力量,這當然是昊天的旨意。
既然是昊天的旨意,那他自然要尊崇,也只能尊崇。
葉啟聽出了青衣道人話語間的不容拒絕,知道現在這世間,除了唐國那家書院的院長,沒有人可以拒絕,所以當青衣道人說完后,他很快就點頭答應下來。
……
青衣道人在確定葉啟的意思后,坐在礁石上,沒有去看葉啟,很是自然又突兀地沉聲說出一段神文。
然后,天上的太陽仿佛變大了數倍,灑下了更多的陽光,然而這些陽光并不炙熱,就像是溫度最適合人類的水流,滋潤著孤島上的任何一個生靈。
礁石上長出了翠綠的青苔,孤島上的樹木知葉以著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著,海洋變得寂靜,島上只剩下了最柔軟的海風。
神文是溝通人與昊天之間最關鍵的橋梁,也是西陵道門感應天地最基本的法,葉啟不明這個世間的法,自然聽不懂神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只是當天上灑下了更多的陽光后,他體內那股神異的力量隨之受到了某種指引,從腰下雪山而始,流向身體中的每一寸經脈,滋潤著他每一寸的血肉。
繼而,他聽懂了那段神文,剎那之后,感應到了周身無處不在卻隱隱如一的天地之息。
感應到了天地之息,他自然就步入了修行的第二個境界,感知。
世間修行分作五境,第一境初境,初識天地元氣,知道天地之間有元氣;第二境感知,能夠感覺到天地之息的存在;第三境實境,又名不惑,能夠初步運用天地之息,并能掌握與自身氣機相關的本命物;第四境洞玄,對天地之息的理解更上一層樓,掌天地之息的玄奧妙用;第五境知命,完全掌握元氣的規律,甚至能預知元氣的運行軌跡,此境已是世間修行者難以企及的高山。
如果這個島上還有第三個修行者,對于葉啟幾乎在幾息之間就能入境修行,一定會不敢置信,更多可能會驚呼這世間如何能有這般妖孽,當年被譽為離昊天最近的光明大神官衛光明,也是在天諭院中讀誦道卷數月,才從初境步入感知,葉啟只是聽了神文幾息便入感知,這顯得太過沒有道理。
然而葉啟這般修行速度,與他輪回兩世練就的意志不無關系,更多在于他體內那股極為純凈的昊天力量,還有此時引他入道的青衣道人。
青衣道人神情如舊,停聲半盞茶后,又誦念出了一段與先前迥異的神文,葉啟從感知行出一步,越過一境臺階,又進了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