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有名的書法名家虞世南所字的字,在楊廣眼中竟然只是“不錯”,甚至得了遠不如虞世基的評價。如此看來,這又是成亡敗寇的典型例子,這與蔡襄、蔡京十分類似。
據說蔡京寫的字,其實遠比蔡襄好,然而因為他是奸臣,所以連藝術上的成就也被全盤否定了,倒是寫得不如他的蔡襄,混了一個“宋四家”之一。
“哈哈!確實是蠻相像的,別說是你了,我和他們兄弟相處了幾年,有時候都差點認錯人。走吧,我們兄弟也到里面去談。”
“好。”
兩人走進千秋殿大門,一直來到楊廣處理公務的朝房,房間內收拾得簡潔素雅。給楊集印象最深的卻是幾案上三大疊奏折,每一疊都有一米多高,在另外兩張小案上,還各自堆著六大疊奏折。
這都是來自大隋各地的文書和奏折,經過六部初審后,最后都要集中到楊廣這里,因此楊廣每天都要處理大量公務。其實這也是五省六部、十一寺五監、十二衛府等官制尚未完善的標志之一。
楊集見到這一幕,乍舌道:“這也未免太夸張了吧?”
“一點都不夸張,忙碌的時候,至少翻幾倍。”楊廣淡定的說道。
“每天都這樣?”
“每天都這樣。”
“你受得了嗎?”
“習慣了。”楊廣無所謂的說了一聲,隨手示意:“隨便坐吧。”
“我連涼州都弄得稀里糊涂的,阿兄卻每天要處理這么多的奏折。”楊集坐了下來,說道:“阿兄實在太厲害了,小弟佩服得五體投地。”
“你以為我想啊?我也是被逼的。”楊廣坐了下來,苦笑道:“我也不瞞你說,自從阿耶讓我監國以來,九成時間都在與這此沒完沒了的奏折作戰。”
楊集問道:“為何不把奏折帶回東宮處理?”
“那可不行,要是把奏折帶回東宮,那不是公私不分了嗎?”或許覺得自己語氣,楊廣緩和了一下語氣,語重心長的說道:“金剛奴,你年紀小、出任不久,還沒有深刻的體會到政斗的恐怖之處。身為高位者,必須要比一般官員謹慎小心,尤其是我這太子、你這衛王,若不依法度規矩辦事,輕則遭到御史彈劾,搞不好的話,自己一家子會毀于此;重則人人把公務帶回家去處理,然后相關利益者夜間上門,進行不法的交易,如此一來,整個大隋全亂了。所以你哪怕今天處理不完、明天來辦都好,千萬千萬別把公務帶回家去處理。”
“多謝阿兄教誨,小弟我明白了。”楊集點了點頭,認真的向楊廣說道:“我只是地方上的小官,倒是無所謂,但是阿兄每天要處理這么多公務,以后年紀大了,怎么得了?我覺得最好還是改一改制度,減輕一下負擔。”
“難吶。”楊廣嘆息道:“我大隋的官制其實尚未成熟,不足之處不勝枚舉,但具體有什么不足,卻又無從借鑒,所以只有走一步、學一步、改一步。”
說到這里,楊廣笑問道:“莫非你有想法不成?”
“有是有一些想法,但我也不知道對不對,我覺得好的,未必適用。”楊集皺眉道:“而且改制,也意味官職或增加、或減少,這些都與天下官員、天下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不是說改就改的。”
“你明白就好!”楊廣忽然心頭一動,笑著對楊集說道:“阿耶把涼州交給你打理,還給你自行發揮的權力。而涼州總大管府的職位劃分、人員配比,和朝廷幾乎沒什么區別,你要是有好想法,可以先在涼州嘗試,如果合理適用,咱們再行推廣,你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