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能來敢來芙蓉園賀壽的人,都有一定地位和背景,人脈也比較廣,不可能一個熟悉的人都看不到,所以一兩人閑坐十分稀少,同處一座涼亭的十幾個少年男女,就是一幫相互認識的人,他們見楊集只帶一個美得驚人的姑娘出現,不免有些好奇。
然而世家門閥子弟很少有人穿金戴銀,所以單純從衣著、氣質上看不出楊集的來路,想主動打招呼吧,可人家看都沒有看他們一眼,便找不到說話的機會。如今聽到楊集向一個明顯不會喝酒的天仙麗人勸酒,以為他不安好心,但同時也有了摸底的借口。
說話這名少年名叫王仁壽,出身太原王氏,其父叫王裕、其母是李淵的姐姐。
當初魏孝文帝改革之時,排行姓族檔次也是改革的內容之一,他考慮到北魏貴族內部等級混淆不清,下令定姓族,而且他定姓族檔次之時,對鮮卑、漢人一視仁同,不存在高低貴賤的種族之別。孝文帝定姓族的標準有三方面:一是先世的出身;二是秦皇始以來所任官職;三是秦皇始以來被封之爵位通過比較,高者入姓、次者入族。孝文帝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判定的標準,主要是這一時期還沒有門當戶對的婚姻觀念,聯姻對象的選擇遠比大隋王朝隨意。此外,這種判定標準也更利于獲取漢人大族的認可,以鞏固北魏在中原的統治。
在排行天下高門之時,孝文帝確定了魏晉時期頗具名望的四大家族作為北魏“四姓”。這里提到的“四姓”即是以盧敏為首的范陽盧氏、以崔宗伯為首的清河崔氏、以鄭羲為首的滎陽鄭氏、以王瓊為首的太原王氏四姓。
孝文帝之所以選擇這四個家族為北魏“四姓”,主要是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這四個家族的魏晉舊籍對北魏漢化具有參考意義;第二、四大家族已經形成了一個牢固的政治利益聯盟;第三、鮮卑人為主的北魏政權與漢人大族交好,可以從他們手中汲取到寶貴的治國經驗、治國人才,為穩定北魏政權提供成熟有效施政方針。
不過四大名門中的太原王氏沒落得相當厲害,已經處于五姓七宗之末,論及家族實力,遠遠不如不在五姓七宗中的弘農楊氏、聞喜裴氏;當然了,這所謂的沒落只是相對于頂級世家門閥而言,太原王氏在其他世家門閥眼中,依舊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頂級門閥。
但太原王家子弟卻因為家族的沒落變得低調了許多,而且也能放低姿態,多結交一些他們曾經瞧不起的關隴貴族,籍以鞏固王家地位、發展王家外圍勢力。
正是因此,所以太原王氏不但讓嫡系子弟王裕娶了“隴西李氏旁支”李炳之女為妻,還把一個嫡系女反過來嫁給了唐國公世子李建成為妻(注1)。
王仁表見楊集相貌堂堂、氣度不凡、神態悠然,置身于眾多世家子弟之間,卻瀟灑自如、旁若無人的和蕭穎閑聊,料想這是某個世家大族的子弟,便想結交一番。
至于蕭穎,雖然美得令人窒息,可是對于處處以家族為重、且在美人堆中長大的王仁壽來說,卻也只是驚艷而已,心中并沒有奪為己有的念頭。
“兄臺想必是有所誤會!”楊集又不是瘋狗,且對方彬彬有禮,自然不會上去就打,他笑著介紹道:“這是在下未婚妻,豈有坑害之心?”
“原來如此,卻是小可冒昧了,還望兄臺海涵。”王仁壽見楊集回應了,便微笑拱手道:“在下太原王仁壽,敢問兄臺尊姓大名?”
楊集見人家彬彬有禮地攀談,也放下酒杯和酒壺,起身還禮道:“在下楊文會,尊姓大名實不敢當。”
王仁壽一聽楊集自稱姓楊,心中便是一動:“莫非是弘農楊氏子弟?”但是楊集不說門第,他也不好確認。
照理說,凡是家有郡望的人都會在自己名字之前加上門第,倒不是世家子弟喜歡四處炫耀,而是他們對家族傳承尊重,并引以為榮,道理就跟出國旅游說的“IamChinese”是一樣的。如果某某人說“家父乃是某某尚書/侍郎/大將軍,敢問兄臺大名”,那才是被人們鄙夷、唾棄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