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早就知道全冠清的底細,所謂的十方秀才其實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
全冠清確實頗有智計,但由于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算計人方面,他不具備江湖中人最看重的強大硬實力。
這就是全冠清最悲哀的地方,他的小聰明固然能在爭權奪利時發揮一些作用,但江湖之中終究是以實力說了算。
全冠清注定不可能走到武林最高處,就算他費勁心力成為丐幫的影子幫主,這份虛假的權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別說是劉云,任何一個針對丐幫的一流高手就能輕松拆穿他的鬼把戲。
小人有小人的生存之道。
全冠清確實胸懷大志,但他更加惜命,認得清形式。
不平道人從全冠清身上嗅到了和自己相似的氣味,臭味相投之下,兩人很快就勾肩搭背的開始商討如何謀奪丐幫幫主之位。
石嫂對陰謀詭計不感冒,手握長劍站在不遠處冷眼旁觀。
她不需要知道不平道人和全冠清的具體計劃,只要最終結果能達到尊主的預期就行。
于是,通過全冠清在丐幫經營多年培養出的人脈,不平道人第二天就搖身一變,成為丐幫大智分舵的七袋弟子李鐘秀,跟隨全冠清挑選的傀儡舵主一同進入洛陽總舵。
而此時,劉云才剛剛踏入清風觀的大門。
……
君山清風觀,劉云與紫云道人相談甚歡。
此前劉云一直對道家的符篆之術十分好奇,但始終沒找到接觸道家正統符篆的機會。
葛洪傳下的抱樸一脈曾經極為高調,經常針對時政變化高談闊論。
從東晉傳承至今,葛洪的傳人經歷過無數次戰亂侵襲,對朝代更迭逐漸變得麻木。
漸漸的,他們開始偏向于隱世,從玄風觀只有兩個服侍起居的小道童就能窺探一二。
如同逍遙派一般,隱世并不代表無能。
抱樸一脈在道家體系中屬于比較全能的支流,符篆之術、開壇做法、內外丹道、堪輿風水、觀人望氣、星象觀測,紫云道人無一不會。
雖然每一門都無法達到頂尖,但光是這份淵博的知識量和涵蓋領域就讓劉云嘆為觀止了。
“符篆,又稱丹書,最早起源于東漢,由一個名叫麹圣卿的先賢創立,在太平道張角手中‘發揚光大’。”
紫云所說的發揚光大帶有很明顯的譏諷之意,顯然他對張角的做法并不認同。
張角,東漢末年道人,自創太平道,以符篆化水,號稱能治百病。
憑借這一手符水之術,張角在民間籠絡了不少受朝廷壓迫活不下去的農民百姓。
短短十幾年,自號大賢良師的張角就拉攏了數十萬信徒,一場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就此掀起,史稱黃巾起義。
雖然張角率領的黃巾軍最終敗亡,但被太平道宣揚開的符水和咒語等概念卻趁機深入民間。
除了張角外,還有另一人在符篆傳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就是天師道的創派祖師,同樣出自東漢的第一代張天師,張道陵。
隨著自詡老子后人的李唐王朝終結,道家在五代十國的動亂中也遭受了不小打擊。
歷來為李唐皇室看重,精通星象觀測和望氣之術的樓觀道逐漸式微,以符篆稱道的正一道趁機崛起。
到了北宋時期,不會畫符的道人甚至會被百姓質疑是假道士,由此可見正一道在民間的影響力。
不過正所謂花無百樣紅,正一道在北宋時期的蓬勃發展隨著三大派相互爭奪香火的內斗而陷入停滯。
如果歷史沒有變化,南宋末年會由王重陽創立全新的道門大派,全真道,從此與正一道分庭抗禮,一直延續到現代。
面對劉云誠心的求教,紫云道人耐心的向他介紹了符篆之道的由來和發展。
“上清、靈寶和天師三派的符篆圖案在外形上差別不小,但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紫云分別在三張黃紙上畫出了三種不同的符篆圖案。
這些符篆形狀不同,但看起來都很有逼格。
相比之下,劉云更喜歡上清派的符篆,又稱茅山符。
等到墨水漸干,劉云拿起三張符篆仔細的觀察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