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上說,技以書而傳,我大宋之工匠可保技藝代代相傳,則大宋百業自興,百業興則大宋興,此大宋所以能長久立于世也。這是由樂正云秀由科教興國的現代概念偷梁換柱,轉化成古代文字的翻版,奏章一出,滿朝震驚。千百年來,歷朝歷代鼓吹的學習的目的主要限于識字明理,現在,卻轉向為以文字形式轉承與提高技藝。這個概念性的改革如一記重錘,擊到大臣們的心里。
無論朝代如何變化,千百年來,中華經濟的理念都是以農為本,農業立國,現在,王欽若等卻提出農工并重。這是挑戰國本理念的大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朝廷之中無論北黨還是南黨,保守的還是創新的,一下子都被這奏章吸引了。
王欽若在朝堂上侃侃而談:“重工并非抑農,而是利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農業要發展,首先得改進農業的器械,犁、鋤、刀、鍬、鏟、車,磨等無一不出自工匠之手,工具優良則省時省力。城廓之人,不事田地,民生更依賴于百工,美食美器,無一不是因工而出,四方貨運,舟船制造等技術,更得依賴于工匠,現今之名匠,雖善技藝但不通文墨,手手相傳,如收徒不慎,則技藝不得以傳世。國庫之收益,得于農者十分之二三,得于工與商者,十分之七八,更是明見。”
晏殊也從旁打邊鼓表態支持說:“圣人以百姓之心為心,把百工之技以文字記之,使得更多的百姓有了謀生的手段,并不違背圣人的本意。歷朝歷代,都有醫書傳于后世,為什么呢?一是因為醫有益于百姓,二是從醫的都是讀書人,他們有這個本領,其它技藝的人并非不想傳,而是多不識字,今天朝廷辦義務教育讓大家識字明理,明理之后呢?自然得做些有益于國家的事,記錄百工技藝,正是這樣的善事啊。”
七嘴八舌爭論不休時,內侍來報:“皇上大喜,特大祥瑞,呂律地進貢了龜殼一個,其大如車,殼上有云紋,龜殼邊有節,共二十四節,合乎天意,更奇的是每節中都有大珍珠一顆,色作淺紅,奇妙無比,使臣正在宮外候旨。”
得神龜是為嘉瑞,祥瑞里最高的級別,欣喜之下,皇帝的聲音都有點發抖,忙傳旨宣使者進來,并興奮地對大臣們說:“上愛卿、晏愛卿等剛上書議以書傳技,就得此嘉瑞,乃我大宋之福也。”既然皇帝下了結論,大臣們不再爭議,一起跟著皇帝到大廳里圍觀大龜殼。
朝廷將象重視讀書人一樣重視工匠,特別是能識字的工匠,這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汴京城所有大大小小的作坊的師傅們都受到了鼓勵。趁熱打鐵,樂正云秀在造船的碼頭傳給匠人們一首歌,作為他們干活的號子。
《咱們工匠有力量》
咱們工匠有力量,
嘿!咱們工匠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蓋成了高塔高樓,
修起了大路大船,
改造得世界變呀么變了樣!
咱們的臉上發紅光,
咱們的汗珠往下淌!
為什么?為了國興旺!
教學結束,回到幼師府,只見梁丘氏早已在客廳等候,一見樂正云秀進來,笑盈盈地遞給她一個小盒子說:“此許薄禮,務請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