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堅更加好奇了,望向雷洛,卻沒開口。
雷洛再次嘆氣道“當然,以前的唐人街不是這樣的,是很多華人的夢想之地,很多人希望能夠移民到這里生活。”
這一點,石志堅倒是很贊同,實際上華人最早出現在加拿大的歷史,可追朔到18世紀左右。當時的北美大地,被多個殖民國家進行了勢力劃分。而如今的加拿大大部地區,則處于英國和法國殖民者的統治之下。為了進一步挖掘蘊藏的豐富資源,殖民當局在當地發展了多種形態的經濟部門,涉及種植業、木材業、煤炭業以及鐵礦開采業等。
尤其從19世紀開始,因為金礦等資源被開采,當地掀起了一股“向西部進發”的熱潮,這也是加拿大歷史上的西進運動。
而18世紀的中國,正處于封建王朝的衰落時期。百姓們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又不斷升級惡化,因此產生了大量向海外奔走謀生的人群,他們大多數來自沿海地區。在這些人當中,有乘著南海風浪向南洋行進的,也有到歐洲探尋資本奧秘的,更亦有跨越汪洋至新大陸發現賺錢商機的。當然,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因為被強制販賣到異國的悲慘勞工。
1788年,一群來自澳門的木工跟隨英國海軍隊長來到了英屬哥倫比亞,這也是加拿大歷史上第一批到達的華人。而湊巧的是,這批木工當時登陸的地點恰好是現在的溫哥華地區。
修建鐵路的工人征用,雖然是對華人勞工的極度剝削,但也算是為處于生活底層的他們,了一條謀生的出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隨著服務于西進運動的太平洋鐵路等基礎設施修筑完成后,加拿大也不再需要他們。
而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還是有不少人選擇出逃而改善生活。1867年,在北美及美洲國家獨立運動熱潮的影響下,加拿大聯邦也宣告成立。為了防止大量華人涌入加拿大,搶奪這個新生國家本就貴乏的工作崗位,加拿大政府開始向進入加拿大的華人收取每人50加元的人頭稅。后來又因為效果不顯著,最高曾漲到500美元。
雖然加拿大當局幾次想通過稅費提高的手段,去限制進入加拿大華人數量,但總體而言,華人數量仍呈現一個持續上升的趨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首先是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于改革不斷、推翻封建的動蕩時期,統治極其腐朽,人心渙散;其次是聯邦建成不久的加拿大,正處于一個建設熱潮時期,相當多的工作機會,同時又傳說著金礦等令人無比神往的財富資源。
這波來自東方的移民集團讓加拿大的領導人們感到越來越不安,他們認為華裔人數的持續上漲,會對本土的就業環境甚至是統治基礎造成威脅。為此,在增加稅種舉措依然不力的情況下,他們決定以嚴苛的法桉去限制華人對加拿大地區的輸入。
1923年,加拿大聯邦政府取消人頭稅的規定,同時通過了1923年華人移民法桉。法桉規定除了商人,外交官員,留學生和特別個桉以外,禁止華人進入加拿大境內,到后來適用范圍擴大到所有亞裔。
這是一部明顯針對特定族群而設定的法桉,旨在以強硬的法條去控制亞洲人進入加拿大。一經出臺,就受到了加拿大少數族裔尤其是亞裔的強烈不滿。
民怨的激怒,就勢必會倒逼加拿大政府的轉變。而他們的轉變,始于二戰時期。1939年9月,加拿大正式宣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外作戰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為此加拿大曾以政府名義發行了特定的戰時債券。
此時加拿大中華會館本著大度的胸懷,在呼吁華人購買中華民國債券的同時,也鼓勵他們入手加拿大的戰時債券,為自己籍國的正義抗爭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從此之后,華人在加拿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改觀。
基于二戰期間華人對加拿大軍方資金的大力支持,加拿大政府于1947年廢除了排華法桉并恢復了在加華人的公民權力。經過長達數十年的付出與抗爭,加拿大的華人群體終于得到了他們應該享受的居留權。
雖說加拿大國土面積廣大,但真正坐擁卓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契機的城市,可以說并不多。而溫哥華,就是其中的一個。
悠久的華人移民史、宜人的氣候以及繁華的都市風貌,讓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青睞于選擇這里。溫哥華也成為了北美僅次于舊金山之后,第二大的華人聚集地。
溫哥華華人眾多,原本勢力強悍,可是最近幾年新上臺的溫哥華市長鮑威爾,極其排華。尤其很討厭聚集在溫哥華唐人街的當地華人,認為華人搶占了他們白人土地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