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吉安城周圍,衛鏗找到了大量類似蓖麻的草本植物,這就是這些城市的煉油原材料。一年前考木的裝甲汽車突擊的時候帶著大量的濃煙,宛如哮喘一樣的前進,但饒是這種生物燃料不好使,他們造這種柴油時也要消耗燒堿等化工原料。
衛鏗現在瞅準的秸稈煉油,也就是在密封的反應釜中將物質加熱到650度,讓其液化,這其中混合著大量的碳粉,很難說是柴油。按照二十一世紀的標準,消耗的燃料多,產出并不好,而且性能容易堵塞機器。
衛鏗眼里合成就是比采集要好。用水煤氣還是甲烷加氫,然后過濾,最后出來的燃料即使劣質,自己應該也可以接受吧。
瞅準了這個復雜的方案后,首要問題是化工反應釜,自己要造一個,不用造大,也不能造的太大。
完成一個三立方米的反應爐。這種玩意,可能是一戰時期,早期化工產業的實驗性產品。也不追求極限壽命,生產個十幾次,就檢查一下內部是否出現了氫化腐蝕。
哦,這玩意的技術難度,在衛鏗眼中有點挑戰。但想一想,一戰的時候初中生都是工廠主力工程師。激發了衛鏗的韌性,
而且自己造的是最原始的小型化工設備。化工設備體積越小,材料方面挑戰就越低,公式上的數字就越簡單。
化工上難的不是原理技術,而是早期一系列生產條例和人員的紀律性。很多操作,需要一些平時看起來沒必要,影響干活速度的程序,但是能夠預防萬分之一事故。就例如出料前,也許你能兩三步操作完成,但條例上有四十道步驟。
現在衛鏗分出來了一個大組,開始鉆研這方面產業。對此呢?衛鏗發現,這下子,自己好像人又不夠了。
……
潘多拉紀元134年2月份,當衛鏗還在琢磨一系列化工配套的時候,
商人們這次呢,把衛鏗要的反應釜找到了,當然這次他們沒法運過來。直接負責把衛鏗帶過去。
當衛鏗來到這個廢棄的磚瓦房中,從幾十塊碎磚頭內,將這些鋼架保護的化工設備給挖出來后,連帶著找到了幾十個大箱子的備用零件。
衛鏗意識到了一個事實!自己是外來戶,自己能跑到某個停車場廢墟內撿不銹鋼,這里的本地人其實知道更多倉庫。
當衛鏗打掉了該地區的基因群落后,這幫商人們拿著自己家里在潘多拉時代前記錄的大小工廠位置,直接帶著隊伍把廢棄倉庫內這些“過去無用”的設備給運到這里來了,然后換上滿滿的幾十麻袋食鹽,鋼鐵器具離開。
對此呢,衛鏗哭笑不得:“我應該對他們說,都是我地盤上的東西,你們挖掘最多五百塊外加一面錦旗嗎?”
衛老爺沒那么摳門,但是啊,出現了新問題。
如果自己激起了淘金熱,這些城邦內的商人一而再,再而三在短期內帶著自己挖寶,自己的人數上生產力已經到達了極限,是沒法轉化出生產力給他們兌換的。
可若是衛鏗拒收的話,這些商人在旺盛的商品需求,以及自私自利的謀財之心驅動下,也許會將這些被叢林吞沒的上一代倉庫內設備砸成破爛,按照廢品的價格讓衛鏗收!因為他們就算是糟蹋了這些設備,也不愿意被他人掘寶受益。
如此這番,會給潘多拉時代前工業遺產帶來巨大的浩劫。
經濟活動一旦開始,有時候就存在著難以控制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