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社會不可能是一群無私奉獻的人組成的,坐在管理崗高位的人更不是。
經歷二十一世紀那個牛鬼蛇神亂舞的時代,聽過“加班是鍛煉你”“逼你下崗是為了社會輸送人才”種種嘴上無私,實際無恥的話后,
衛鏗極度反感無私奉獻,自己所有的勞動,必須要有信譽的人給予他擁有的信譽標值,這個標值最貼合社會的實物就是錢!就是資本。
一個人口、生產力都恒定的社會,其整個社會需要運轉的信譽其實也為恒定。社會中某些體系有時候會虛擬一些信譽,用來集中社會的某些財富,投入到高新產業去賭未來。這種信譽操作手段就是金融手段。
當然虛擬終究是虛擬,如果金融手段不是去賭未來產業,而是構建一個能讓吸血蟲們在這個時代能飽腹的血泡,那么最終會積累起金融泡沫。
每一次泡沫破碎后,大量的資本會蒸發,但只要社會還要繼續運轉,資本這種信譽仍然會存在。
如今在潘多拉位面,這個世界的資本聚集在哪?——在各個城邦的上層!
他們將大破滅前廣為流通的一塊錢鋼镚,五毛錢銅板全部集中在自己手里。
衛鏗到來后,珠江區域的新經濟體通過非戰爭的手段,依靠生產優勢,在商業中不斷將這些銅板和鋼镚賺回來。這就是聚集資本。
銅板和鋼镚,絕命位面是可以提供制幣設施大量印制的,但那只會摧毀鋼镚和銅板在南方的流通性,讓雙方同歸于盡,并不能聚集資本。
資本的本質是信譽,是能在社會運轉中暫時換來上下各個階層人力、物質財富的標量。這不是造幣機簡簡單單造出來的,是在社會運轉過程中建立的。
一個集團得讓世界知道,他們有可以帶著社會增生財富,提供安全的能力!這樣該集團支持的貨幣,就是信譽標量。
這可以看做是“踄木立信”,雖然過程相當復雜,既要證明生產能力,又要證明軍事能力,但現代文明發展到現在,涉及到統治時理應要比商鞅時代龐大、精密。
其實想要快速聚集資本,衛鏗似乎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直接用軍事手段掠奪!直接摧毀附近舊城邦上層信譽。
不過~
且不說衛鏗這個怕死怕痛的家伙,是否愿意為這個方案付出犧牲。這種手段太局限了。縱然可以快速聚攏粵地的信譽,但是會摧毀統伐軍在外的信譽。
一個通過搶奪來完成財富集中的勢力,在所能搶奪的區域外,就會被百般質疑!
除了粵地之外,在整個東亞大陸還有其他的城邦!這些城邦之間還是有交流的。統伐軍的軍事增加也一定會對這些城邦進行武力威脅。畢竟名字上就是“統伐”而不是地方割據。
軍事力量在行動時也許會讓一個地區經濟損失巨大,但是絕不能“以掠奪財富為名”將對方炸成赤貧。
至少明面上不能這么做,不能放縱軍隊中有組織的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