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歷2207年11月4日,延北,征途空天制造所,衛鏗的飛機降落在這里。這里是洛水的反重力飛艇生產基地。
衛鏗視察了生產基地的現場,然后見過了這里的技術團隊,這里的技術人員只有區區六百位,比起風后集團的人才儲備實在是太少了,但骨干架子是存在的。隨時準備擴招。事實上已經在招人了。誰叫風后的好兄弟過來提醒了呢。
走進專家的實驗室,
衛鏗對該生產負責人員問道:“資料你們已經看過了吧?”
負責人李蘊昭打開了系統投影,投影中是一艘和青龍飛船一樣大的巨物,長230米,比青龍浮空基地的260米要略短一些。但是寬度明顯要更寬,足足六十米寬,看起來要更胖。在船體的側面裝甲上標注著“若木”。
負責人說道:“我們的想法是—”
沒等她說完,衛鏗擺了擺手:“先說結論,我們能造嗎?”
李蘊昭:“能造,但只能保證主要性能。”
衛鏗轉頭看著另一個衛星發射的專家問道:“第二個問題,采用若木號的發射系統,進行民用衛星的發射,在成本上是否有優勢?”
衛星專家:“比和平時代的成本高,但是比戰時的成本要低得多。”末了他又補充一句:“我們有必要造。”
衛鏗面前分別彈出了和平時代的磁力拖曳式發射,和戰時的化學燃料發射兩個方案,以及背后的成本。
衛鏗再度問了第三個人:“必要的時候能夠進行軍事化改造?”
第三個人非常保守的說道:“可以進行改造,但是加載的武裝規模會有所限制,對地打擊的能力不足以媲美傳統版本的青龍號戰列艦。但是!”他正色道:“這艘大型戰艦出現后具有的戰略威懾力,完全值得研發。”
衛鏗覺得,好像這些人,比自己想的要更加熱切。不用自己做動員工作。
……
若木號浮空母艦,為衛鏘(衛鏗弟弟)時間線上讓洛水建造的青龍改級。
總系統中,包括上甲板的四個電磁發射架,以及戰艦下方的十五個機械鉤網回收系統。
四個電磁發射架,能夠將四架二十噸無人戰機彈射到亞音速狀態,讓飛機啟動沖壓裝置,進入戰斗狀態。內部伸降平臺可以可以讓八組,一共三十二架戰機一次性出動。
在返航的時候,飛機進行怠速后展開降落傘和起落架,被浮空戰艦下方的機械臂掛鉤俘獲,如同釣魚一樣上鉤,然后回收到航空倉中。
衛鏘的時間線上,洛水集團一共造了34艘這樣的戰艦,跨越喜馬拉雅山對盟軍在天竺洋的制海權產生了戰略性的影響。
了解到那個時間線的黃金艦隊,衛鏗第一反應是贊嘆:“自己老弟的審美就是如此高端,大即是美,多就是好,不像我,人長得土,中人之姿,沒什么愛好。”
……